1700740951
1700740952
[按语] 二条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如喻氏、魏氏等,都认为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成氏、钱氏、汪氏、方氏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氏更疑非仲景旧文。根据仲景立方用药原则,以及厥阴病篇371条和373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印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属于热证的便脓血证固多见,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不少。现在用温涩固脱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性滑脱的下利便脓血,正是药证相符。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的道理。热证便脓血,仲景已明确指出有下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重,又无渴欲饮水,可见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热邪,固然是对的,但又认为非下焦虚寒,则不够确切。因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前条所举医案就是很好的例证。
1700740953
1700740954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①。(308)
1700740955
1700740956
词解 ①可刺:指可以用针刺的方法。
1700740957
1700740958
[语译] 少阴病,腹泻、大便有脓血的,可以用针刺法治疗。
1700740959
1700740960
[提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也可采用刺法。
1700740961
1700740962
[浅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用针刺的方法。针刺有泄邪、固摄的双重作用,若针药结合使用,则疗效更好。
1700740963
1700740964
本条叙证简略,且未说明可刺的具体穴位,故对其证之寒热属性颇多争议,有谓属实热者,亦有谓属虚寒者。刺法多用以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本证云可刺之,其证似当属热属实,但从临床来看,针刺长强穴,并非专用于实证、热证,所以欲知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要在综合其所有脉证,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无误。本条旨在示人下利便脓血可以用刺法治疗,至于刺何穴位,当据证而定。
1700740965
1700740966
[选注] 林观子:刺者,泻其经气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脓血,既主桃花汤矣。此复云可刺者,如痞证利不止,复利其小便,与五苓散,以救石脂、禹余粮之穷;故此一刺,亦以辅桃花之所不逮也。
1700740967
1700740968
汪苓友:此条论,仲景不言当刺何穴。《补亡论》常器之云:可刺幽门、交信。郭白云云:可灸。考幽门二穴,在腹部第二行,侠巨阙两傍各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治泻利脓血,可灸五壮。交信二穴,在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前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女子漏血不止,可灸三壮。
1700740969
1700740970
钱天来: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利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不曰刺何经穴者,盖刺少阴之井荥俞经合也。
1700740971
1700740972
[按语] 林观子认为刺者,泻其经气而宣通,以辅桃花汤之所不逮,颇是。汪氏引常器之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并引郭白云可灸的主张,认为不是刺而是灸,亦可作为参考。近年来有用针灸治疗菌痢的科研成果报道,看来论中“下利便脓血者,可刺”的记载,也是源于实践,值得进一步研究。
1700740973
1700740974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1700740975
1700740976
[校勘] 《玉函经》“吐利”下有“而”字。成本“逆冷”作“厥冷”。
1700740977
1700740978
[语译] 少阴病,因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而致极度烦躁难以忍受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1700740979
1700740980
[提要] 阳虚阴盛,正邪剧争的证治。
1700740981
1700740982
[浅释]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吐利,四逆,亦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呢?关键在于“烦躁欲死”一证,标志着阴邪虽然很盛,但阳气尚能与之剧争,“欲死”是病人的自觉证,故知不是阴盛阳亡,而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但不能认为是少阴病的正治方法。
1700740983
1700740984
吴茱萸汤证以呕吐为主证,下利、厥冷不是必备的症状。证属中虚肝逆,而浊阴上犯,与四逆汤证的阴盛阳虚不同,是以虽有下利,但并不太严重。其烦躁欲死,因阴阳剧争所致,所以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四逆汤证是脾肾虚寒证,此是胃虚肝逆证。
1700740985
1700740986
[选注] 成无己: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1700740987
1700740988
尤在泾:此寒中少阴,而复上攻阳明之证,吐利厥冷,烦躁欲死者,阴邪盛极,而阳气不胜也,故以吴茱萸温里散寒为主,而既吐且利,中气必伤,故以人参、大枣、益虚安中为辅也。然后条(296条)云:“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复以吴茱萸汤主之者,彼以阴极而阳欲绝,此为阴盛而阳来争也,病证则同,而辨之于争与绝之间,盖亦微矣。
1700740989
1700740990
柯韵伯: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
1700740991
1700740992
《金鉴》: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今吐而不吐蛔,手足厥冷,故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躁欲死,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
1700740993
1700740994
[按语] 成氏、尤氏都以为本证之烦躁为阳与阴争,和阴极阳绝的烦躁不同。考阴极阳绝之证,有下利清谷、恶寒踡卧、脉微欲绝等证,而阳与阴争,则无踡卧、脉微欲绝等证,即使有下利四逆,也不是太严重的。柯氏、《金鉴》等将其与296条以及厥阴病等进行比较,亦有助于对本条的理解。
1700740995
1700740996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1700740997
1700740998
[校勘] 成本“烦”字下有“者”字。
1700740999
1700741000
[语译] 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闷满而心烦的,用猪肤汤主治。
[
上一页 ]
[ :1.7007409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