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3269e+09
1700743269
1700743270
1700743271
1700743272
170074327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小结
1700743274
1700743275
1700743276
1700743277
1700743278
1700743279
1700743280
1700743281
1700743282
1700743283
1700743284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1700726356]
1700743285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卷第七
1700743286
1700743287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1700726357]
1700743288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700743289
1700743290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
1700743291
1700743292 词解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1700743293
1700743294 [校勘] 《玉函经》、成本“此名”作“名曰”,《千金翼方》作“名为”,又“何”下有“也”字。
1700743295
1700743296 [语译] 问:有叫做霍乱的病,临床证候有什么特点?答:呕吐和腹泻同时发作的,这就名为霍乱。
1700743297
1700743298 [提要] 霍乱的证候特点。
1700743299
1700743300 [浅释] 霍乱主要依据病势急剧的特点而作为病名,主要指急性吐泻交作,挥霍之间便致撩乱,故称霍乱。此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不仅指出了霍乱的主证,而且剖析了霍乱的病位在胃肠,病机是清浊相干。由此可见《内经》对霍乱的认识已经比较具体,然而却没有治法和方药,本篇不但有治法,而且有方药,足以补《内经》之不足,同时奠定了后世辨治霍乱的理论基础,因此,学习和研究本篇内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700743301
1700743302 此外,霍乱也有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的,因而又有干霍乱与湿霍乱的名称。干霍乱之名,首见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名为干霍乱也。”对于吐泻交作的,则名为湿霍乱。《外台秘要·必效方》云:“上吐下利者,名为湿霍乱。”这是后世的发展,与本篇无关,不再赘述。
1700743303
1700743304 [选注] 成无己: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轻者止曰吐利,重者挥霍撩乱,名曰霍乱。
1700743305
1700743306 张令韶:霍者,忽也。谓邪气忽然而至,防备不及,正气为之仓忙错乱也。胃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故必伤胃,邪气与水谷之气交乱于中,故上呕吐而下利也。吐利齐作,正邪纷争,是名霍乱。
1700743307
1700743308 黄坤载:食寒饮冷,水谷不消,外感风寒,则病霍乱。脾胃以消化为能,水谷消化,旧者下传,而新者继入,中气运转,故吐利不作。水谷不消,在上脘者,则胃逆而为吐,在下脘者,则脾陷而为利,或吐或利,不并作也。若风寒外束,经迫府郁,则未消之饮食,不能容受,于是吐利俱作。盖胃本下降,今上逆而为吐,脾本上升,今下陷而为利,是中气忽然而紊乱也,故名曰霍乱。
1700743309
1700743310 [按语] 成氏以三焦分析吐利,得出霍乱为邪在中焦,张氏专责之胃,理俱可通,黄氏脾胃分述,理由更觉完备。
1700743311
1700743312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3)
1700743313
1700743314 [校勘] 成本“自吐下”上无“霍乱”二字。《玉函经》“寒”字下有“不复”二字,“此名”作“当为”,无“自”字。《千金翼方》“寒”下有“而复”二字。
1700743315
1700743316 [语译] 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泻的,这是什么病?答:这名叫霍乱。霍乱自以吐泻为主证,又有吐泻止后,再次发热的。
1700743317
1700743318 [提要] 霍乱另一证型为吐泻兼表,或里和而表复病。
[ 上一页 ]  [ :1.7007432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