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4278e+09
1700744278
1700744279
1700744280 张令韶:此示人以发汗之法,而又为诫慎之词。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者,欲其血脉充溢,气机盈满,周遍于四肢而无不到也。时出似然者,汗出以时,溱溱而微注也。一时间许者,约略一时而汗止也。益佳者,时出已佳,一时间许更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者,恐亡阳也。夫发汗者,所以解病;若病不解,当重发汗以解之。然又不可过多,多则必亡其阳矣。夫病不解,当重发汗;若阳已虚,病虽不解,而亦不得重发汗。此于可发汗之中,而又叮咛告诫,慎之至也。
1700744281
1700744282
1700744283
1700744284
1700744285
1700744286
1700744287
1700744288 张隐庵:凡发汗者,凡可发汗之病也。欲令手足俱周者,言气机充满于四肢,一身手足俱有汗而周到也。时出如然者,言汗出以时似然而徐注也。一时间许者,言徐出徐敛,至一时间而始尽也。益佳者,言时出似然已佳,至一时间许则益佳。又申言汗虽出不可令如水淋漓,过伤津液,而为诫慎者如此。凡发汗所以解病,若发汗病不解,当重发汗以解之。又申言汗乃阴液,借阳气相加而始出,故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而又诫慎者如此,发汗者可不慎欤!
1700744289
1700744290 [按语] 二张所注极佳。成注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一语,略欠妥切。发汗只能解散肌表之邪,在里之邪,非发汗所能解,亦不应用发汗法。
1700744291
1700744292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35)
1700744293
1700744294 [校勘] 成本无“也”字。
1700744295
1700744296 [语译] 凡是服汤剂发汗,汗出病解,便停止后服,不必服完全剂。
1700744297
1700744298 [提要] 服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1700744299
1700744300 [浅释] 服药的目的,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邪去正复,即应停药,以防过剂伤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单指发汗方药,其他吐下诸法,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1700744301
1700744302 [选注] 张隐庵:诸方汤剂,非止一服,故云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亦戒慎之意也。
1700744303
1700744304 魏念庭:此段明服药之法,服汤发汗,汗出病解,便可止汤勿进,不必定然尽剂,致汗多阳亡,亦宁少勿多之中,尤贵适当其可也。
1700744305
1700744306 [按语] 张氏仅提出戒慎之意,魏氏更指出汗多阳亡,尤贵适当其可,说理更臻全面。
1700744307
1700744308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36)
1700744309
1700744310 [语译] 凡是应该发汗,如没有汤剂,丸剂和散剂也可以使用,总需要得到汗出,病始可解。然而毕竟不如汤剂那样,便于随证加减的效果良好。
1700744311
1700744312 [提要] 发汗以汤剂最好,丸散只可从权使用。
1700744313
1700744314 [浅释] 方药剂型有汤、丸、散、膏等多种,各有所宜。发汗最好使用汤剂,因为药力发挥快,特别是可以随证加减化裁,使之更切合于病情,从而有利于提高疗效。丸、散剂的剂型固定,不能随证加减,而且药力发挥缓慢,用于发汗,一般不如汤剂。但是,如果一时取不到汤药,丸散也可暂时使用,不过,仍应以汗出方可病解。
1700744315
1700744316 [选注] 成无己:《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1700744317
1700744318 张令韶:此言以丸散发汗,不如汤之良验。盖以丸散乃定剂,而汤可随证加减也。无汤者,言一时仓卒无汤,以丸散代之亦可。
1700744319
1700744320 魏念庭:无汤者,无药也,则圆、散亦可。然圆、散皆已成之剂,不如汤之加减损益,随证而进,其验甚准,故曰良验也。可见良法原至虚至活,盖古今人必无印板病,岂有印板治法乎!
1700744321
1700744322 [按语] 成氏引经据典,言颇切要。张、魏分析研讨,亦很中肯,对于深入理解,都有一定帮助。
1700744323
1700744324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37)
1700744325
1700744326 [按语] 见“太阳篇”42条。
1700744327
[ 上一页 ]  [ :1.7007442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