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4884
魏念庭:病人手足厥冷,似为寒邪在里,诊之不见沉紧迟涩,但见乍结,结为脉病,而乍结则忽然见结,非脉之本然,乃有形之邪,阻碍其胸中宗气,故卫荣之气不能畅行,非同于气血虚微,不能流布之结也。此非他邪为患,乃客气客于胸中也,故其证又见心下满而烦,虽欲食不能也。客气不止于外邪,即宿食之气亦客气,若客气能除,宗气能行,手足厥冷可愈矣。如吐痰饮之后,可止下利,同一义也。审知客气在胸中,则从上越之亦顺也。
1700744885
1700744886
张令韶:病人手足厥冷者,气机内结,不能外达于四肢也……心下满而烦者,邪实则满,正伤则烦也。
1700744887
1700744888
[按语] 本条注释,二张基本正确,但略有小疵,如隐庵氏释脉乍结为阴盛,令韶氏释烦因正伤,均欠妥切。魏氏析理透辟,并重点突出,对理解极有帮助。
1700744889
1700744890
1700744891
1700744892
170074489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小结
1700744894
1700744895
1.宜吐季节——大法春宜吐。
1700744896
1700744897
2.用吐原则——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1700744898
1700744899
3.宜吐病机——痰、食阻滞上脘。
1700744900
1700744901
1700744902
1700744903
1700744904
1700744905
1700744906
1700744908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卷第九
1700744909
1700744911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700744912
1700744913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124)
1700744914
1700744915
[校勘] 成本“阳微”下无“则”字。
1700744916
1700744917
[语译] 关部脉沉弱浮濡,寸部脉微,尺部脉涩。寸脉微为阳气不足,尺脉涩是阴血亏虚。阳气微易病中风汗出,并兼见躁烦;阴血亏则四肢厥冷而且怕寒。阳气微不可泻下,如果误下,就会引起心下痞硬。
1700744918
1700744919
[提要] 脉见濡弱微涩,不可用下。
1700744920
1700744921
[浅释] 本条“厥而且寒”以上文字,与“不可汗篇”第五条相同,脉象和病机也完全一样,所不同处,只是该条不可汗,本条不可下,其实阴阳气血亏损的病人,凡是汗、吐、下攻邪方法,都在禁例。阳气本虚,误下则阳气更虚,气机不运,所以心下痞硬,此与太阴虚寒证误下而致的胸下结硬,以及桂枝人参汤证的心下痞硬,其病机是一致的。
1700744922
1700744923
[选注] 成无己: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1700744924
1700744925
魏念庭:阳微不可汗与不可下,其义同。而误治之,贻害差异。以其阳未外泄,只随苦寒之药陷入心下成痞耳。痞乃证名,而硬其形状,按之可得也。
1700744926
1700744927
程郊倩:条中凡云反者,皆不应见而见之意,伤寒有此,便不可作伤寒治,故虽有汗下证,便不可汗下矣。全部论中,俱要体会此意。
1700744928
1700744929
《金鉴》: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血少之诊也。汗既不可,下亦不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结,心下痞硬,必成太阴误下下利之痞硬矣。
1700744930
1700744931
[按语] 诸家对阳虚误下成痞的机制,认识一致,无庸赘述。但对四个“反”字用意都无交待,以致有些注家认为“反”字没有实际意义,如钱天来就曾批判指出“何不直言濡弱微涩之阴脉,而多此四个反字,更多在关、在巅、在上、在下等隐怪之语,……此种秘语,岂可作训后之词。”就连用四个反字来看,绝非毫无意义,而是提示医者注意,应该治以汗、下的实证,脉象不应出现濡弱微涩,不应见而反见到,就表明阳虚血少,即使具有表实或里实证,也不可使用汗法、下法。假使误用,必致病情增重,或增添其他病变。程氏曾概括指出“条中凡言反者,皆不应见而见之意,伤寒有此,便不可作伤寒治……”由此可见,脉上冠以反字,不仅体现了脉证合参,而且寓有决定治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反”字,绝对不可忽视,临床辨证时,遇到脉与证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然后确定治法,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治疗错误。
1700744932
1700744933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125)
[
上一页 ]
[ :1.700744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