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2246e+09
1700752246 【治法】 清肺涤痰,逐瘀排脓
1700752247
1700752248 【方药】 苇茎汤合桔梗汤
1700752249
1700752250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1700752251
1700752252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薏苡仁半升 瓜瓣半升 桃仁三十枚
1700752253
1700752254
1700752255 右(上)四味,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1700752256
1700752257 桔梗汤 《金匮要略方论》
1700752258
1700752259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1700752260
1700752261 右(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1700752262
1700752263 【方论】 方中苇茎(即芦根)清泄肺热为君药。薏苡仁清利湿热排脓为臣药。更佐以瓜瓣祛痰排脓。桃仁活血逐瘀。此四药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不论肺痈将成或已成均可服之。将成者服之,可促其消散,已成者服之,可使脓痰瘀血排出体外。加入桔梗不但止咳,更有祛痰排脓之功。配入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1700752264
1700752265 根据我们临床经验:肺痈脓已成,咳吐大量脓血臭痰者,可于上方中加入银花、连翘、黄芩、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赤芍等,以增强清热祛痰,逐瘀排脓之效。
1700752266
1700752267 【文献选录】
1700752268
1700752269
1700752270 ①“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有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脓成则死。”(《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700752271
1700752272 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同上)
1700752273
1700752274 【按语】 张仲景在这两段条文里,详细地讨论了肺痈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明确地指出了肺痈的病因是风热邪气,病机是风热入肺,气血凝滞,蓄结痈脓。他的这种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700752275
1700752276 【验案】 肺痈
1700752277
1700752278 姚某女 56岁 1963年5月7日初诊
1700752279
1700752280 发热7~8天,体温38.3℃,咳嗽头痛,咽红痰吐不爽,曾服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咳必清、枇杷露等,咳嗽未减,身热不退,今晨咳嗽胸痛,吐脓血数口,味臭且黏,继则痰中带血,胸胁作痛,舌苔黄腻,质红且干,两脉弦滑而数,大便略干,小便不多、色黄,心烦口渴。此风温蕴热,互阻于肺,发为肺痈,可用千金苇茎汤法加减治之。
1700752281
1700752282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苦桔梗10克 薏苡仁25克 生甘草10克 甜葶苈3克 犀黄丸6克(分2次药汁送下) 二剂
1700752283
1700752284 二诊 1963年5月11日
1700752285
1700752286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嗽渐减而痰血亦轻,痰吐味臭,两脉弦滑略数,胸中时时作痛,舌红苔腻浮黄且干,肺痈重证,再以清肃化痰,逐瘀排脓。
1700752287
1700752288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前胡3克 川贝母10克 杏仁泥10克 桃仁10克 薏苡仁25克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黛蛤散12克(布包)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5克(分2次药汁送下) 三剂
1700752289
1700752290 三诊 1963年5月15日
1700752291
1700752292 前方连进三剂,身热已退净,体温36.9℃,咳嗽大减,痰吐甚少,已无血脓臭味,自觉胸痛亦止,两脉弦滑,数象亦差,舌红苔腻略黄,饮食二便如常,改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品。
1700752293
1700752294 鲜苇茎60克 桃仁6克 茜草10克 川贝母6克 薏苡仁25克 赤白芍各18克 北沙参25克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5克(分2次药汁送下) 三剂
1700752295
[ 上一页 ]  [ :1.7007522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