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2619e+09
1700752619 生石膏12克 沙参10克 麦门冬10克 生甘草10克 知母3克 一剂
1700752620
1700752621 三诊 1964年5月8日
1700752622
1700752623 据病房医护同志说,病人已痊愈。余云:可以停药,仍请经管医生处理。后来亦未用铁肺,病人一切如常。
1700752624
1700752625 【按】 白虎汤是治阳明气分热证常用之方,以高热,大渴,脉洪大有力,汗出较多为其主证。在久病或慢性病人,特别是虚衰患者,往往在临床中多不敢应用。本病人为重症肌无力,经常须用补阳、益气、兴奋药,有时在吃饭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否则难以吃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发热,口干渴,脉数或较有力,易从虚的方面考虑,每以甘温除热为其主旨。但是,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不细辨证。我们知道,虚人也能有实病,长期患慢性病的人,也能有新感。这就必须仔细辨证,在辨证精确的基础上做好试治,试治肯定之后再行放手用药。
1700752626
1700752627 会诊之后,多数医生同意大量温补,但根据脉、舌、症状及用冰水试饮,饮进600毫升之后,病人能入睡,这才肯定其属热证,属白虎汤证,结果服药而愈。
1700752628
1700752629 例二:暑温阳气大伤,汗出肢冷
1700752630
1700752631 钱某男 51岁 1960年8月29日初诊
1700752632
1700752633 两天来身热头晕,阵阵恶寒,右脉洪大而数,左手略小,面赤口渴,头面汗出较多,昨服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藿香10克 苏叶6克 佩兰叶10克 半夏10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白芷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一剂。
1700752634
1700752635 服药后汗出更多,夜间四肢发冷,今晨面色苍白,两脉虚大而芤,遍体汗出,口渴欲饮,心慌气短,神志欠清,喘息气急,舌苔白腻。此暑温热蕴,津液大伤,本当益气兼以折热,误服辛散伤津之品,急予益气生津,达热出表,防其神昏致厥。
1700752636
1700752637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5克 生甘草10克 粳米30克 生黄芪30克 五味子10克 西洋参粉6克即刻先服 一剂
1700752638
1700752639 二诊 1960年8月30日
1700752640
1700752641 药后汗出已止,身热渐退,口渴喘息皆止,已能安眠,小溲甚少,两脉已由虚大而芤转为细弱小滑,头面汗出甚少,面仍略红,口干渴亦行缓解。暑温误汗之后,正气大伤,津液过耗,昨服益气生津之品,虽见小效,尚不足恃,再以甘温益气,甘寒生津,兼以祛暑,以观其后。原方减生石膏为15克,加党参12克 二剂
1700752642
1700752643 三诊 1960年9月2日
1700752644
1700752645 前药连投两剂之后,身热已退净而汗出亦止,喘息已平,口仍干渴,面色正常,精神好,两脉细弱且滑,大便通而小溲渐利。暑温误汗之后,气津皆伤,今观舌质偏红,苔白略干,虽汗止气复,然阴津尚未全复,改用甘寒益气,兼祛虚热。饮食当慎,生冷黏甜皆忌。
1700752646
1700752647 北沙参25克 太子参10克 生黄芪18克 五味子10克 麦门冬12克 生白芍25克 鲜荷叶半张(撕碎入煎) 二剂
1700752648
1700752649 上药又服两剂,诸症皆安,饮食睡眠皆如常,经休息一周后而上班工作。
1700752650
1700752651 【按】 暑温面赤口渴,头面汗出较多,早期以暑热为主,而晚期当考虑正气不足为主,因暑伤元气,汗为心液,过汗亡阳,津液受伤,故用白虎必加参、芪。
1700752652
1700752653 5. 津气欲脱
1700752654
1700752655 【临床表现】 身热骤退,大汗不止,气短喘息,精神倦怠,脉虚欲绝或散大无根。
1700752656
1700752657 【病机分析】 本证乃气分高热,伤津耗气所导致的正气虚脱之候。温热病治疗得法,热势渐退,而神清脉静,是向愈之征。然大汗不止而身热骤退,却是气津大伤,正气欲脱之兆。身无热而汗出不止,是气虚不能固表,气不敛津之征。元气大伤,则精神倦怠。肺气欲绝,少气不足以息,故气短喘息。津气大亏,脉络空虚,鼓动无力,则脉微欲绝,若津血内乏,而气独浮于外,则亦可见脉散大无根。
1700752658
1700752659 本证纯属一派津气大亏,正气欲脱之危象。
1700752660
1700752661 【治法】 补气生津,敛阴固脱
1700752662
1700752663 【方药】 生脉散(《温病条辨》)
1700752664
1700752665 人参三钱 麦冬(不去心)二钱 五味子一钱
1700752666
1700752667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1700752668
[ 上一页 ]  [ :1.7007526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