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140
1700753141
荆穗炭3克 葛根1.5克 黄连3克 赤芍6克 黄芩3克 炙甘草3克 焦山楂6克 二剂
1700753142
1700753143
三诊 1937年4月20日
1700753144
1700753145
身热已退净,体温36.5℃,麻疹已愈,腹泄未作,昨日大便已正常,仅一次,夜间睡眠甚佳,指纹已降至风关,脉象濡滑。疹邪已愈,胃肠滞热亦轻,再以调理胃肠,以善其后,饮食寒暖千万小心,忌生冷荤腥之物。
1700753146
1700753147
蝉衣3克 僵蚕3克 黄连3克 焦麦芽6克 炙草3克 二剂
1700753148
1700753149
四诊 1937年4月23日
1700753150
1700753151
诸恙皆愈,眠食如常,体温36.6℃,指纹脉象皆如常。停药慎食二周,避风凉,慎起居,以清淡饮食为消息。
1700753152
1700753153
【按】 疹痢并病,皆属滞热,治之必以祛热导滞为主,俟滞热祛,蕴热轻,疹必透,切不可用辛宣透发,也不可急于猛攻,否则影响疗效,迟延愈期。
1700753154
1700753155
9. 气热动风
1700753156
1700753157
1700753158
【临床表现】 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弦数有力;或日晡潮热,汗出渴饮,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起芒刺,脉沉弦有力,并见手足,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1700753159
1700753160
1700753161
【病机分析】 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是气分无形热盛;日晡潮热,汗出渴饮,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起芒刺,是气分有形热结。手足,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脉弦劲有力是肝热动风之象。气分热炽,或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均可淫热于肝,导致肝经热盛,筋脉拘急,而成动风之证。
1700753162
1700753163
【治法】 清热生津,或攻下热结,佐以凉肝熄风
1700753164
1700753165
【方药】 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僵蚕。
1700753166
1700753167
白虎汤(方见前“肺胃热炽”证候)
1700753168
1700753169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热结便秘”证候)
1700753170
1700753171
【方论】 气分热炽,引动肝风,其病变之由,在于气分。故治当以气分为主,视其热属无形或有形,而选用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又因气分之热,淫及于肝,肝风已动,故须同时佐以羚羊角、钩藤、菊花、僵蚕之类药物,以凉肝清热,平肝熄风。
1700753172
1700753173
【验案】 气热动风
1700753174
1700753175
狄某女 5岁 1936年11月12日初诊
1700753176
1700753177
发热2~3天,体温38.5℃,咳嗽气促作喘,X线透视:支气管肺炎,血常规白细胞12×109/L,两脉滑数,指纹深紫已至命关,舌红苔白腻根厚,夜间因热惊抽两次,汗出口渴,大便略干。此风温蕴热,因热动风,可用清热凉肝熄风方法。
1700753178
1700753179
薄荷1克(后下) 生石膏10克(先煎) 知母6克 连翘6克 芦根30克 钩藤10克 焦三仙各6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 一剂
1700753180
1700753181
二诊 1936年11月13日
1700753182
1700753183
身热渐减,体温38℃,咳喘少轻,脉仍滑数,昨日抽搐未作,口渴夜不安寐,大便仍干,小便短赤,温邪蕴热在于气分,再以清热熄风方法。
1700753184
1700753185
薄荷1克(后下) 生石膏10克 僵蚕4.5克 连翘10克 芦根30克 钩藤10克 羚羊角粉0.3克(分冲) 二剂
1700753186
1700753187
三诊 1936年11月16日
1700753188
1700753189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喘大减,抽搐未作,昨夜安寐甚佳,两脉弦滑,数象大减,指纹已淡,回至风关,舌红苔略厚,再以原方进退。
[
上一页 ]
[ :1.700753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