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570
僵蚕6克 蝉衣6克 姜黄6克 生石膏24克 黄芩9克 竹叶6克 连翘24克 银花24克 紫草9克 地丁草9克 川贝母6克 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二次用鲜九节菖蒲根30克洗净打烂,煎汤送下。先服汤药。
1700753571
1700753572
三诊 1937年4月11日
1700753573
1700753574
今诊脉弦滑而按之濡滑略数,周身温疹已透,身热渐退,神志清楚,体温37.5℃,舌苔根部仍黄,尖部起刺已减,面部青暗也退,口周围苍白消失,大便通畅,色深味臭,小便仍黄但尿量增加,咽红肿已愈,拟以养阴生津,兼去余邪之法。
1700753575
1700753576
细生地30克 赤芍9克 姜黄6克 连翘12克 石斛18克 北沙参30克 麦门冬12克 川贝母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焦三仙各9克 丹皮9克 三剂
1700753577
1700753578
四诊 1937年4月19日
1700753579
1700753580
身热退净,皮肤脱屑,体温正常,纳谷欠馨,二便自调,两脉沉濡小滑,拟一善后处理方:
1700753581
1700753582
茯苓24克 冬瓜皮30克 生山药30克 炒熟苡仁30克 半夏9克 陈皮6克 焦三仙各9克 五剂
1700753583
1700753584
五诊 1937年4月23日
1700753585
1700753586
诸恙皆安,皮肤脱屑已净,饮食、睡眠、二便如常,病已痊愈。
1700753587
1700753588
1700753589
1700753590
【按】 本例是病发痧,误用辛温发汗,病情突变,后改用升降散宣郁解热,清气凉营则痧外发,化险为夷,病入坦途。
1700753591
1700753592
1700753593
附:赵友琴先生治烂喉痧(猩红热)经验
1700753594
1700753595
温邪化热,深入营血,郁于肌表,发为温疹,遍体隐约,舌干绛液少,脉弦滑急数,心烦不寐,咽肿且痛,大便未解,此为温疹重证,阴分大伤,出而未透,再以凉营育阴宣透为务。
1700753596
1700753597
生地黄一两 玄参一两 蝉衣一钱 僵蚕二钱 连翘三钱 银花一两 生石膏一两 知母三钱 鲜石斛五钱 鲜芦根一两 安宫牛黄散三分二次分冲。
1700753598
1700753599
1700753600
附:汪逢春先生治烂喉痧(猩红热)经验
1700753601
1700753602
温疹一涌而出,壮热口渴,遍体红晕,舌绛且干,肥刺满布,苔黄垢厚,脉象滑数,面目口唇皆青,心烦夜不能寐,此属温毒化热,胃肠积滞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须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
1700753603
1700753604
连翘四钱 忍冬藤一两 赤芍三钱 紫草三钱 地丁三钱 大青叶一两 元参五钱 焦麦芽四钱 犀角粉一分冲服。
1700753605
1700753606
(汪逢春先生是本世纪(二十世纪)二十~四十年代北京地区“四大名医”之一)
1700753607
1700753608
14. 火郁三焦
1700753609
1700753610
【临床表现】 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口气如火,口干口渴,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大便干结,小便涩痛,发斑发疹,吐衄便血,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1700753611
1700753612
【病机分析】 本证为温热火邪郁于三焦气分,不得宣泄之候。多因温热初起,过用寒凉,遏阻阳气,以致火郁于内,寒遏于外而成。火郁于内,格阴于外,故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即《内经》所谓:“诸禁鼓眎,如丧神守,皆属于火”。郁热内伏,气血上壅,则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里热上熏,故口气如火。热炽津伤,上不润口,则口干口渴。火热内郁,气机滞塞,故胸膈满闷,脘腹胀痛。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热内郁,不得外发,内窜心包,神明失主,故烦躁昏谵。热邪与糟粕相结,则大便干结。火热下移小肠、膀胱,则小便涩痛。火邪于内,不得外发,内窜营血,可致发斑、发疹或吐衄便血。舌红苔黄燥为气分郁热伤津之象。脉数有力乃热盛之征。
1700753613
1700753614
【治法】 宣泄郁火
1700753615
1700753616
【方药】 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1700753617
1700753618
白僵蚕(酒炒)二钱 全蝉蜕(去土)一钱 广姜黄(去皮)三钱 川大黄(生)四钱
1700753619
[
上一页 ]
[ :1.700753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