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5020
1700755021
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二:
1700755022
1700755023
1)是湿热病发展不同阶段中,三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1700755024
1700755025
2)标明了湿热邪气所在部位及湿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700755026
1700755027
按照三焦辨证,可以把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候、中焦湿热证候、下焦湿热证候三大类型。
1700755028
1700755029
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自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司,卫外功能失常及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类证候。它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脉濡等为主要特点。同时由于湿困脾胃,又可兼见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等症状。
1700755030
1700755031
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的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其临床表现,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主要特点。
1700755032
1700755033
中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类证候。由于湿邪与热邪的轻重程度不同,中焦湿热证候可以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在此阶段,由于湿邪困阻,肺气不宣,其寒热模糊,头身重痛等上焦见证亦可同时存在。
1700755034
1700755035
下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及膀胱或小、大肠,导致水液代谢障碍,饮食物传导功能失常的一类证候。它以小便不利或大便不畅为主要临床特点。在此阶段,由于水湿困阻,脾胃运化失司,中焦见证也可同时存在。
1700755036
1700755037
由于湿热病是湿热裹结,热在湿中,在未化燥之前多不伤阴血,故下焦湿热一般不损伤肝血肾精。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膀胱或小、大肠。
1700755038
1700755039
由以上三类证候可以看出,上焦证候→中焦证候→下焦证候,标志了湿热病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三个阶段。因此说,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三类证候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700755040
1700755041
三、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1700755042
1700755043
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而为患,故其治疗当从祛湿和清热两方面入手。然湿与热合,热在湿中,湿不祛则热不清,所以治疗重点在于祛湿。湿热邪气易于弥漫三焦,病变部位比较广泛,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病变中心仍是有所不同。在治疗上,亦需针对其病变中心部位,选用相应药物,以祛除湿热邪气,一般常用四种祛湿、清热方法,分述如下:
1700755044
1700755045
1. 辛香宣透,芳化湿浊
1700755046
1700755047
此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即以辛香芳化,轻扬宣透之品,宣发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则微有汗出,湿邪可从汗解,湿祛则热亦随之而散。常用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等。正如吴鞠通所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温病条辨》)
1700755048
1700755049
1700755050
赵绍琴医学全集 2. 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1700755051
1700755052
此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即以辛温药物和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化湿邪,调理脾胃,使之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白术等。正如吴鞠通所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温病条辨》)
1700755053
1700755054
3. 苦寒清热燥湿
1700755055
1700755056
本法适用于中焦热重于湿的证候。即选用苦寒之品,以达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治湿热病使用苦寒药物宜审慎,必属热重于湿者方可应用。湿重于热者,则宜用辛温、苦温以燥湿,若误用苦寒,不惟湿不能祛,反易冰伏,使病势难解。
1700755057
1700755058
若属湿热并重者,可辛温、苦温、苦寒并用。
1700755059
1700755060
4. 淡渗利湿
1700755061
1700755062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即以淡渗利尿药,渗利湿邪,使湿热从小便外泄。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若热偏重者,可选加苦寒泄火,通利水道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总之,治疗下焦湿热证候,宜重用渗利之品,使重浊之湿邪沉于下而渗于外。
1700755063
1700755064
湿热邪气易于弥漫三焦,除病变中心部位外,其他部位亦受其影响。因此,除针对其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亦要适当兼顾其他部位,以利于祛除三焦弥漫之邪。如:上焦湿热证候,除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等上焦见证外,还可见胸闷脘痞,纳呆不饥,小便不利等中、下焦见证。在治疗时,应以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为主,并适当配伍辛开苦降和淡渗利湿药,以兼治中、下焦。总之,治湿应兼顾三焦各个部位,总以分消走泄,通畅三焦为法。
1700755065
1700755066
脾主运化水湿,在湿热病中,湿邪最易困阻脾胃,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治疗湿热病时,常于祛湿药中配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之品,以促进水湿之运化。如:茯苓、生苡仁、砂仁、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等。
1700755067
1700755068
湿邪重浊黏滞,最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易祛,故治疗湿热病,亦需适当配伍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或少佐开通肺气之品,以通调水道。如:枳实、厚朴、大腹皮、陈皮、藿梗、杏仁、桔梗等。
1700755069
[
上一页 ]
[ :1.700755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