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6177e+09
1700756177 关于“渗湿于热下”,陈光淞说:“风,阳邪宜表而出之,故曰透外;湿,阴邪宜分而利之,故曰渗下”。渗湿是治湿的一法,而不能说是治湿的全部方法。治湿要分上、中、下三焦。在上宜宣,在中宜燥,在下宜利,古人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也是多指下焦之湿。因而,“渗湿于热下”,是指里湿在下焦,至于表湿,就不应该渗湿了。章虚谷说:“或遇阴雨连绵,湿气感于皮毛,须解其表湿,使热外透易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可见表湿要解其表,取微汗法为宜。
1700756178
1700756179 利湿一法,用之合适,可以去湿,用之不当,能伤阴,因而不可久用。
1700756180
1700756181 三、【原文】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1700756182
1700756183 【按语】 本条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的证候传变,以及湿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1700756184
1700756185 如果不能按照上节原文所指出的“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的原则治疗,则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1700756186
1700756187 1. 温热挟风未能外解,势必生燥,这是因为温热为阳邪,风也为阳邪,两阳相遇,风火交炽,势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邪火愈炽,无津上荣清窍,则清窍必干。临床上可见口干,鼻干,咽干,唇干,干咳无痰等症,这是温热化燥伤津最明显的证候表现,也是单纯温热和温热化燥的鉴别要点。
1700756188
1700756189 2. 温热挟湿未得合理的治疗,湿热胶结,湿郁热蒸,热愈炽则湿愈弥,湿愈郁则热愈盛。湿热蕴蒸于上,蒙蔽清窍,清阳之气被其阻遏,以致清窍壅塞,势必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此即“浊邪害清”之故。
1700756190
1700756191 湿热病,初起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沉重,口不渴等症,颇似伤寒,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其相同是因为湿为阴邪,寒也是阴邪,故有相似之处。其不同在于:湿毕竟是湿,寒毕竟是寒,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除在症状上不同外,叶氏又指出传变的不同,如:“伤寒多有变证”,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或传入三阴,寒邪是逐渐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湿热则不同,湿性黏腻,转化较慢,病程较长,因为病情无明显变化,故叶氏说“久在一经不移”。但都是相对而言的,非绝对之词,一旦湿邪化燥,就会变成温热,变化就相当快了,即所谓“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热病、伤寒病、温热挟湿病、湿热病的变化,一般说来,是温热病最快,其次伤寒病,再次是温热挟湿病,最慢的是湿热病。
1700756192
1700756193 “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中的“温热”两字,当是“湿热”,否则和上节的“温邪则热变最速”相矛盾。临床上也不是温热病恒守一经不移,恰恰是湿热病恒守一经不移。
1700756194
1700756195 四、【原文】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1700756196
1700756197 【按语】 本条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传于营分的证治。
1700756198
1700756199 如果按照上节温热挟风用辛凉散风,温热挟湿用甘淡驱湿的办法治疗,病情并未预期而解,这说明不是治疗上的错误,而是感受邪气与用药的轻重有出入。一般说来,是病重药轻,非辛凉轻剂所能胜任;或者是人体正气不足,阴津亏损,以致病变不解。在这种情况下,疾病开始逐渐进入营分。营分受热,则血热增高,心主血,血舍神,故心神受扰,则出现“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甚则迫血外溢而成“斑点隐隐”,这都是营分的特征。当然除上述症状外,还可以见到:身热夜甚,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1700756200
1700756201 病入营分,重在清营,要“撤去气药”。但不是一点气分药不用,根据具体情况,还要配一点气分药,以达到透营分之热由气分而解。但又不可大量使用气分药,这是因为气分药多半过度苦寒,容易化火耗营,使营、血分热势增重。假若血分热势过重,凉血育阴是为急务。所谓“撤去气药”,又指去掉牛蒡子、薄荷一类辛凉疏表之品。像银花、连翘一类清透药物,还是要用的。
1700756202
1700756203 另外,斑点的出现,是由于阳明温热内迫于血,外发肌肉所致,是气血同病,治疗就要清气凉血,解毒化斑,不能用辛凉解表之品,如桑叶、菊花、薄荷、牛蒡之类,否则有碍于凉血化斑,这是“撤去气药”的第二个意义。
1700756204
1700756205 病入营分的治疗,叶氏指出是:“凉血清热”。但由于陷入的病因不同,有温热挟风和温热挟湿的区别,用药也有所加减。如以温热挟风而入营者,用犀角、竹叶清营透热;如以温热挟湿入营者,用犀角、花露以清营芳化。这里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知道是挟风陷入营分者?还是挟湿陷入营分者?这就需要了解病史。挟风陷入者,初起必有发热恶风,有汗,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临床表现。挟湿陷入者,初起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而沉重,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陷入营分后,虽然都具有身热夜甚,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脉细数的共性,但挟风陷入者,必无苔,烦躁甚;挟湿陷入者,必舌苔腻,烦躁轻,以上二点是鉴别的关键。
1700756206
1700756207 病入营分,若兼烦躁,大便不通者,这说明热毒过盛,津液大伤,治疗就要加入金汁清热解毒。但是金汁性极寒凉,素体虚寒者,或老年阳气不足者必须慎用,可用人中黄代之。目前金汁、人中黄无货,可用少量生大黄、知母、玄参代之。但必须热壅特甚,体质强实,方可议用,否则易导致斑疹内陷,而造成内闭外脱的险局。
1700756208
1700756209 此处讲“透斑”,不是辛凉解表以透斑,斑的治疗是以清化为主,禁忌提透。叶氏所谓“透斑”,实际是指凉血清热,祛其壅滞,使气血宣通,斑点透出,俾其热邪有外达之机。斑之治疗不同于疹,古人尝言:“疹发太阴”,当以宣透;“斑发阳明”,当以清化。所以说斑当清,疹当透。汪曰桢说:“急急透斑,不过凉血清热解毒,俗医必以胡荽、浮萍、樱桃核、西河柳为透法,大谬”。
1700756210
1700756211 五、【原文】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1700756212
1700756213 【按语】 本条主要阐述斑出而热不退的治疗原则。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于血,外发肌肉所致。因为斑是气血两燔,故以清气凉血,解毒化斑为治疗原则。斑的正常发展规律是:斑出以后开始热退身凉,脉静神清。若斑虽出而热不退,是胃津大伤,水亏火旺。治疗当用甘寒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之类,以生津泄火。重时用玉女煎,取玉女煎石膏与生地同用之妙,以石膏清气分之胃热,生地凉营以生津,共奏清气凉营,生津退热之功。轻症用梨皮、蔗浆甘寒以生津,或用五汁饮也可。
1700756214
1700756215 若患者素来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温热邪气最易乘虚由气分传入血分,而造成下焦的病变。临床上遇到素来肾阴亏损者,治疗就要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如玄参、龟板、鳖甲之类,填补下元。下元补足,中焦邪气就不至于传入下焦血分了,所以叶天士说:“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这是一种预防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1700756216
1700756217 如何知道患者素来肾阴亏呢?叶氏指出:“必验之于舌”,肾水不足者,舌必红绛而枯萎,只要能细致掌握这一点,临床上也就不难辨认了。
1700756218
1700756219 六、【原文】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1700756220
1700756221 【按语】 本条是接上文进一步说明两点:
1700756222
1700756223 1. 温病始终流连气分的治法。
1700756224
1700756225 2. 战汗与脱证的鉴别。
1700756226
[ 上一页 ]  [ :1.700756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