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6927e+09
1700756927
1700756928 禁汗,是指禁用辛温发汗药,如:麻、桂、羌、防之流。切忌只求其汗,不顾其热,只想发表,不管里热。若只求解表,必致误汗亡阳,正气大伤。治湿热证,化湿必须宣阳,但宣阳不可发汗,所求者气机通畅耳。
1700756929
1700756930 六一散加薄荷名鸡苏散:用六一散清暑祛热,利湿通阳,则小便自畅。加薄荷之辛凉,非为发汗,乃辛凉宣透以清热耳。
1700756931
1700756932 二十二、【原文】 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后,或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1700756933
1700756934 【按语】 吐泄并至,中焦脾胃为病。脾主升而胃主降,升降悖逆,故吐泄作焉。胃热而逆者清胃为主;胃虚而吐者,温养为宜;胃中寒而吐逆不止,当以理中温之。脾阳不足,升力不够,温阳升和防其垂陷;脾虚久泄宜补;脾寒则宜温;脾热则宜清;脾阴不足,须和脾阴为治;如暑湿蕴热,则以芳香逐秽为法,俟湿热祛,中阳和则愈也。这是说明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不降则吐,脾气不升则泄的机制及治疗法则。
1700756935
1700756936 本条所述,乃中焦虚寒之证,故以温中法为治。
1700756937
1700756938 二十三、【原文】 湿热证,十余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1700756939
1700756940 【按语】 患湿热证,已经十多天后,热邪下迫而至大肠,故见肛门灼热作痛。从左关弦数分析,是肝经郁热,阴分不足,血液内燥,此热邪传入厥阴肝经,并灼伤血络之证,故腹部时痛,大便带血。治疗当以清肝热,凉血分,宗白头翁汤。以芩、连苦寒坚阴化湿,用白头翁、秦皮凉血止红。
1700756941
1700756942 二十四、【原文】 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1700756943
1700756944 【按语】 湿热化燥,劫灼肾阴而水亏火浮,故出现咽痛,下利。第二十三条下利是热邪传入厥阴,本条是病在少阴。
1700756945
1700756946 患湿热证,十多天后,正气已衰。尺脉数,就说明了热灼真阴。少阴之脉上走于咽,故咽部干痛。肾司二便,所以大便下利。口渴心烦,是下焦源泉不足之过。所以用猪肤汤滋水凉润,以补下焦之不足。
1700756947
1700756948 治疗下利之法,一般说来,热利下重用白头翁汤,以苦寒坚阴而止泄;脾虚中阳不足,近似虚脱,用温摄;如老人下焦肾阳太虚,可用益气固摄,佐以固涩防脱。
1700756949
1700756950 二十五、【原文】 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1700756951
1700756952 【按语】 本条之湿热证,可能因素体阳虚,湿邪又重,故湿邪从阴化寒。由汗泄,身冷,口渴舌白,可知已转成气分不足,目前已是阳虚寒湿之证,所以用益气温养之品。
1700756953
1700756954 从湿热证转变成寒湿证,必有一个过程,在临床时我们常常看到:
1700756955
1700756956 1. 本来是湿热证,由于久病不愈,病人体质逐渐虚弱,由湿热转为寒湿。
1700756957
1700756958 2. 治疗时只看到热的一面,忘掉了湿的另一面,用药一派寒凉,热虽祛而湿尚存,久则正气渐衰,成为寒湿之证。
1700756959
1700756960 3. 假若湿热病人用药过于苦寒,或甘寒滋腻,阳气为寒腻药阻遏,不能正常流通,三焦不利,日久湿邪转寒,也能成为寒湿。
1700756961
1700756962 治疗寒湿必须温化,俟湿祛寒温,病自愈矣。如尚有热伏于内,必须观察热郁如何?仍当再议其伏热。当然此时之热,非比当初之热,用药一定细致,切不可鲁莽。
1700756963
1700756964 二十六、【原文】 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之阳,宜仿缩脾饮,甚则大顺散、来复丹等法。
1700756965
1700756966 【按语】 暑月因热贪凉,最易受寒。暑月表寒的症状:头痛,恶寒,身热,体痛,胸闷,乏力,苔白腻,脉浮紧,或濡滑而按之略紧,宜用芳香宣化方法,如:香薷饮加黄连。以香薷代麻黄,用于暑月受寒之证,颇有效验。
1700756967
1700756968 因热恣食冷饮而致里寒,其证必胸闷气痞,甚则喘哮,腹痛胀坠,面色淡白,脘闷不饥,舌质淡、苔白滑润液多,脉象沉迟,甚则闭涩不畅,必须用温寒拈痛方法,如大顺散(甘草、干姜、杏仁、肉桂),来复丹(硝石、硫黄、太阴玄精石、五灵脂、青皮、陈皮),缩脾饮(缩砂仁、乌梅、草果、甘草、干葛、白扁豆)。
1700756969
1700756970 二十七、【原文】 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1700756971
1700756972 【按语】 胆热内扰,木火上灼,热胜阴伤,心阴不足,心火上炎,故惊悸,夜寐多梦而惕惕然。此属余热不净,胆气未舒,用猪胆皮以泄胆热。郁李仁辛苦甘平,主润燥养心。用枣仁以酸收敛阴,折其虚热而宁胆。
1700756973
1700756974 二十八、【原文】 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
1700756975
1700756976 【按语】 开泄下夺,虽恶候皆平,然脾阳伤损。神志思维不清,疲倦,不欲言,不思食等,全是脾阳运化能力不及。溺数,唇齿干,全是阴分不足。这些情况,都是脾胃输化能力不够,元气大亏,肺气大能布津,三焦不利所致,应当气阴两补,健运中焦。
[ 上一页 ]  [ :1.7007569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