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7288
1700757289
后世多认为初入营分,才能透热转气。而“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其意为只要入营(即只要邪在营分),就还能透热转气。笔者认为后者较为符合临床实际,下面将进一步论述之。
1700757290
1700757291
现在刊行的叶氏《温热论》的各种版本,都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这里显然有一明显的错误,因犀角,玄参、羚羊角都不是透热转气之品。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热邪入营,热炽于营中,犀角、玄参,羚羊角均为咸寒之品,可直清营中热毒,玄参又能养阴。三者仅是清营养阴之用,并无透热转气之能。后来,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其所创清营汤为治疗热邪入营,劫伤营阴的代表方剂后世加减变化,广为应用。因方中银花、连翘、竹叶三药均有透热转气作用,不少方剂学的专门著作也都认为此三味药为透热转气之专药。所以产生了认为只有邪初入营,才能透热转气,而且透热转气就只是指用银花、连翘、竹叶而言。从而把透热转气局限在营分证的初期阶段和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三味药的范围内,而忽视了其在营分证治中的普遍意义。
1700757292
1700757293
其实,吴氏《温病条辨》并未论及“透热转气”,其在清营汤方后自注云:“故以清营汤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明确讲的是清营,养阴。“清宫中之热”,宫,心包,膻中也,此处泛指营中之热;离中之虚,指心中之阴虚也。热伤心营,内劫心阴,清热养阴,是治疗营分证的根本方法,并未论及透热转气。
1700757294
1700757295
叶氏虽未明确指出什么是“透热转气”,但其含意可以从他对营分证的治疗中去体会,叶氏治疗营分证,始终强调运用“透热转气”的方法,而且指出透热转气之品,必须“参入凉血清热方中”与清营热、养营阴之品共同组成治疗营分证的方剂。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各种不同情况下透热转气的用药规律。如:“从风热”入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从湿热”入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这里所用的犀角,仍然是为了祛邪凉营,而竹叶、花露则是为了透热转气。这是因为从风热入营者为风热之邪阻滞了气机,使营热不能外透,故用竹叶清风热而宣郁,以畅气机;而从湿热入营者,为湿热之邪阻滞气机,故用花露芳香化湿清热以开郁,疏通气机,使营热外达。“若加烦躁大便不通者”,则加“金汁”,对“老年或平素有寒者”,则以“人中黄”代替“金汁”,清泄热毒,宣畅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导营热外透。
1700757296
1700757297
“斑出热不解者”,为气血两燔,热邪灼伤胃阴,应以石膏,知母等急撤气热,开通道路,导营热外达。
1700757298
1700757299
“舌绛而鲜泽者”,为邪入心包之轻证,治以“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其中郁金,辛苦而凉,《本草汇言》谓之能“清气化痰”。菖蒲,辛微温,《本草逢源》说它“善通心脾痰湿”,《重庆堂笔记》谓:“清解药用之,赖之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其能开窍豁痰。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连翘轻清透泄,宣畅气分,合以除障碍而畅气机,导营热外达而透热转气。“若平素心虚有痰者”,热陷心包,痰热互结,阻塞心窍,则“非菖蒲、郁金所能开”,必须用“牛黄、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始能使营热外透。
1700757300
1700757301
“舌绛而中心干者”,为心胃火燔,应以“黄连、石膏”等清气分热以透热转气。
1700757302
1700757303
若“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瘀血阻滞气机而热邪入营者,则应以“散血之品,如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排除阻碍,宣通气机,导营热外达。
1700757304
1700757305
热邪入营而“挟秽浊之气”者,则应以芳香逐之。
1700757306
1700757307
其中透热转气的用药,随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而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排除障碍。对此,叶氏以后的温病学家,也认为“透热转气”是排除造成气机不畅营热不能外达的原因,而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1700757308
1700757309
章虚谷在注解“透热转气”时说:“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提出了用开达的方法排除障碍而宣畅气机,使营热转出气分而解。
1700757310
1700757311
吴锡璜说:“治温病,虽宜用凉解,然虑其有寒凝,宣透法仍不可少”。则是从营分证治的角度提出问题,因为清营药多寒凉,寒则气机涩而不行;养阴药多腻,寒凉腻滞,易于闭塞气机,所以主张在清营、养阴的同时还要用“宣透法”,保持气机通畅,使营热能顺利转出气分而解。
1700757312
1700757313
陈光淞在注解“急急透斑为要”时说:“按营分受热……透斑之法,不外凉血清热,甚者下之所谓炀灶减薪,去其壅塞,则光焰自透。若金汁、人中黄所不能下者,大黄,元明粉亦宜加入”。已明确地提出了去其壅滞排除障碍而宣展气机以透热转气的问题。
1700757314
1700757315
柳宝诒《温热逢源》在论述热陷心包的证治时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此为热邪寻出路,即“透热转气”,他也明确指出了根据邪阻气机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方药以使邪有出路,透出气分而解。
1700757316
1700757317
由叶氏以来诸温病学家之论,可看出营分证除具有邪热入营,劫伤营阴外,还兼有气机不畅。因气机不畅,邪无出路而遏于营中。所以在治疗时应于清营养阴之中,根据具体情况加入适当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以祛其壅塞,排除障碍而宣畅气机,使邪有去路,则入营之热邪即可外透,转出气分而解。这样可以扭转病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此即“透热转气”。
1700757318
1700757319
已入营之热为什么还能透出气分而解呢?这是由营分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1700757320
1700757321
营分证,热邪虽已入营,但只伤及营阴,尚未伤及肝血肾精,正气抗邪,仍有驱邪外出之势;营中之热深于气分,但可由深出浅,有自然外散之势;营分证中,因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到阻碍,体内多余的热量不能外散,致使营热壅遏。所以治疗时应注意宣畅气机。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即有提醒人们治疗营分证,除清营养阴外,不要忘记“透热转气”。而研究“透热转气”,就必须进一步研究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
1700757322
1700757323
营分证的基本类型是热陷心包和热伤营阴,而以热陷心包为多见。
1700757324
1700757325
下面分述二者的特点及其透热转气方法。
1700757326
1700757327
1. 热陷心包 热陷心包之“陷”,是深入之意,与内科杂病之中气下陷含意不同,是热邪由卫或气分深入于心包,又称为“逆传心包”。
1700757328
1700757329
热陷心包除具有营分证营热阴伤的基本特点外,而且有痰,痰热相结,蒙蔽心包,堵塞心窍。对此清代以来的温病学家,有明确的论述。如:
1700757330
1700757331
叶天士说:“舌绛而鲜泽者,包络受病也”。王孟英注之曰:“绛而泽者,虽为营热之征,实因有痰,若竟无痰,必不甚泽”。叶氏进一步指出:“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
1700757332
1700757333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认为,热陷心包之证是“水不足,火有余,又有秽浊也”。秽浊,即痰浊。
1700757334
1700757335
雷少逸《时病论》中说:“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也明确地指出了痰蒙心窍的问题。
1700757336
1700757337
蒙蔽心包之痰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一:因起病急骤,热邪猖獗,热势深重,突然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津液不得正常敷布,为热邪蒸腾,煎熬成痰。因火性炎上,痰随火势而上,致成痰热胶结,蒙蔽心包,堵塞心窍。即叶天士所谓:“温邪逆传膻中,热痰闭阻空窍,痰乃热蒸津液所化”。王孟英也说:“热邪漫无出路,必灼液成痰”;其二:即叶氏所谓:“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其三:感受湿热邪气,从阳化热,热多湿少,气机闭塞,热不得宣发,则蒸炼湿浊而成痰。”
[
上一页 ]
[ :1.7007572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