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7688e+09
1700757688
1700757689 白蒺藜10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白芷3克(后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研冲) 炒苡米12克 白蔻仁12克 赤苓12克 滑石12克
1700757690
1700757691 8. 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1700757692
1700757693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
1700757694
1700757695 症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1700757696
1700757697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1700757698
1700757699 鲜佩兰12克(后下) 鲜藿香6克(后下) 香豆豉12克 山栀5克 新会皮5克 佛手片10克 槟榔10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通草3克 煨姜2克 酒军0.5克 太乙玉枢丹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药先服。(此定呕法)
1700757700
1700757701 9. 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1700757702
1700757703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1700757704
1700757705 症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1700757706
1700757707 宜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1700757708
1700757709 白蒺藜10克 粉丹皮6克 香青蒿1克 枳实3克 鲜杷叶12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全瓜蒌30克 知母6克 炒苡米12克 山楂炭12克 杏仁10克 茵陈12克 白蔻仁末0.6克 生熟大黄末各1克,三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1700757710
1700757711 10. 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1700757712
1700757713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1700757714
1700757715 症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1700757716
1700757717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1700757718
1700757719 川石斛12克 丹皮6克 香青蒿0.5克 甜杏仁10克 范志曲12克 鸡内金10克 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 生熟谷麦芽各12克 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1700757720
1700757721 方剂索引
1700757722
1700757723 一画
1700757724
1700757725 一甲煎
1700757726
1700757727 一甲复脉汤
1700757728
1700757729 一加减正气散
1700757730
1700757731 二画
1700757732
1700757733 八正散
1700757734
1700757735 二甲复脉汤
1700757736
1700757737 二加减正气散
[ 上一页 ]  [ :1.7007576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