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8201
2. 中焦证候 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1700758202
1700758203
1700758204
3. 下焦证候 下焦证主要包括肝、肾及大肠、膀胱的病变。病在肾者,因邪热久羁,灼伤真阴,出现真阴大亏或阴虚火炽等症,临床以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而干,脉细数等症为主。病入肝者,则因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致使虚风内动,临床除见真阴不足表现外,复见手足蠕动,甚则瘛等症。病在大肠和膀胱者,主要因湿邪流注下焦,阻滞气机所致。湿阻大肠,传导失职,则大便不通。湿阻膀胱者,气化失常,则小便不行。当然,无论大便不通,还是小便不行,必兼有一派湿象,临床须与热结大肠与热结膀胱相鉴别。
1700758205
1700758206
(三)三焦证候的病位浅深和传变
1700758207
1700758208
三焦病位浅深较为复杂,以一般情况来说,上焦最浅,下焦最深,上焦病轻,下焦病重。但上焦有病在肺和在心包之别,邪在心包者则病变深重。
1700758209
1700758210
三焦证候的传变亦多是自上而下,由上焦开始,渐入中焦,终达下焦。正如吴鞠通所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又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当然,这并不绝对,也有特殊的情况。如病初亦可先起于中焦者,亦有上焦和中焦同时发病者,还有中焦证未除而下焦证已见者。故临证须知常达变,灵活掌握。
1700758211
1700758212
(四)三焦病证的治疗用药原则
1700758213
1700758214
吴氏不仅把三焦作为划分疾病发生发展阶段的标志,而且还精辟地指出了三焦治疗用药的原则。他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因上焦病位最高,非轻清上浮之气不能上达,故多选质轻或味薄气轻之品为宜;中焦乃脾胃所在,为气之升降出入的枢纽,用药既不能过于轻清而走上,又不能过用沉坠而趋下,而以调整脾胃升降,使之恢复平衡为要;下焦病位最低,最深,必用浓浊厚味、重坠沉降之品才能抵达病所。这些原则,对于疾病的治疗用药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00758215
1700758216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700758217
1700758218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用于温病的辨证,既有其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
1700758219
1700758220
1. 从其辨证意义上讲,两者均用于分析温病的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识别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大法等。
1700758221
1700758222
2. 从辨证的内容来看,两者互有联系,互相补充。如上焦肺的病变属于卫分或气分范围,心的病变属于营分或血分的范围。中焦脾胃的病变属于气分范围。下焦肝肾病变多属血分范围。但上焦肺的病变并不等于卫分和气分病变,血分病变也并不等于肝肾的病变。其关系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若能把两者融会贯通,必能运用自如,提高辨证水平。
1700758223
1700758224
1700758225
1700758226
1700758228
赵绍琴医学全集 第三章 温病诊法
1700758229
1700758230
温病的诊断方法,也必须以望、闻、问、切为主。这里着重讨论在温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个方面。
1700758231
1700758232
一、辨舌
1700758233
1700758234
辨舌即通常所说的舌诊,是中医独特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各科,在温病辨证中意义更为突出,不论是辨邪气的深重或轻浅,还是辨识其正气盛衰,舌形、舌苔、舌质的变化都是重要的客观指征。
1700758235
1700758236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舌诊检查疾病一向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在热性病、温病诊断上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当十分珍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认识都是根据客观现象所做出的理论推断,还不可能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对舌诊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科研课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能以客观指标反映疾病本质的舌诊仪必将出现,舌诊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1700758237
1700758238
(一)舌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700758239
1700758240
在叙述温病舌象之前,首先复习一下正常舌象。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光泽,苔薄白。如《舌苔统志》说:“舌为心之苗,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之意(若光滑如油者腻也)。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黄白之苔气,才是无邪之舌”。我们认为:淡红舌的形成,是正常气血上荣的表现。因五脏六腑皆通过其经络与舌相连,如心之别络系舌本,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肝脉络舌本等,五脏六腑化生的气血津液都上注于舌。只有在人体气血充足,阳气和畅,血流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见到这种淡红、活泼、润泽的舌质。舌苔乃是胃气蒸发而成的。一般认为:舌尖部候上焦心肺之疾,主上焦疾患;舌中部候肝胆脾胃之疾,主中焦疾患;舌根部候下焦肾与大肠积滞之疾患。当然严格说来舌诊这门学问是非常复杂的,常常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正常人的薄白苔是胃有生气的表现。章虚谷说:“无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中之生气也”。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胃气不仅指消化功能而言,也是全身的机能体现。
1700758241
1700758242
由于口腔的咀嚼、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等原因,我们肉眼看到的正常舌苔一般是薄白苔。至于主病舌苔种类很多,如黄色、灰色、黑色,或产生浮苔,如苔白而浮黄、苔黄而浮黑、苔白腻而浮灰;又有浮黄之上罩有一层的薄苔的叫做罩苔,如苔白浮黄而罩灰,或滑腻苔浮黄且罩黑等等,所有这些不同情状的舌苔,都反映了疾病的情况。中医的认识,苔包括很广,不论气血、痰食、热郁、气滞、血瘀、脏器功能和实质病变均能从舌象反映出来。
1700758243
1700758244
(二)温病舌象变化的机制
1700758245
1700758246
温病由于感受四时温热邪气的不同,病程中有卫气营血四个病理阶段,因此舌的变化也比较复杂。
1700758247
1700758248
1. 变化的情况 舌苔有无、厚薄、润燥、剥脱、垢腐、老嫩、起刺等;苔色白、黄、灰、黑、滑腻等。舌质(包括舌四周、舌背部)色红、粉、深红、绛、紫、晦暗、淡等;舌体神气的荣枯、凹凸、纹老、纹嫩等;形态起点刺、裂纹、强硬、震颤、痿软、卷缩、偏斜、胖瘦等。
1700758249
1700758250
2. 舌苔的形成机制 温病的舌苔变化有以下因素的关系。
[
上一页 ]
[ :1.700758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