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9651e+09
1700759651 痉和厥是两种不同的症状,因为温病过程中常同时并见,故习惯上统称痉厥。
1700759652
1700759653 (1)痉的含义:以四肢拘急、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为动风之象。
1700759654
1700759655 (2)发痉的机制:所谓痉,即是四肢拘急之象。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主筋,当某些原因造成筋脉失养就可能出现四肢拘急,即是动风发痉之症。温病中导致发痉的原因有热邪亢盛,熏灼筋脉,筋脉挛急,肝风内动,或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筋脉失其濡养,故拘急而肝风内动,亦能发痉。
1700759656
1700759657
1700759658 (3)发痉的辨证:①热极生风:邪热炽盛,风火相煽,熏灼筋脉,故筋脉拘急,肝风动则抽搐发作。凡属邪热过盛,来势紧急,四肢抽搐,紧张有力,牙关紧闭,甚则发作频繁,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歪斜。肝热故发热较重,头痛呕吐舌绛脉弦劲而数。在温热病阴伤过甚,或伤阴过甚,治法当凉血熄风方法。药如羚羊钩藤汤。②虚风内动:温热日久,邪热久羁,肝肾阴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来势缓慢,手足蠕动,甚或,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伴有低热,神倦或神志恍惚,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绛少苔,脉虚细而数,或细小弦数。这些情况常在温病后期,阴分大伤,筋脉失于濡养,可用大定风珠方法。
1700759659
1700759660
1700759661
1700759662
1700759663 赵绍琴医学全集 [:1700751040]
1700759664 赵绍琴医学全集 第四章 温病治法
1700759665
1700759666 温病的治疗及服药方法与一般慢性病不同,温病的用药是力争时间,不是慢性病的一日两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在卫分阶段)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治疗急性病、热性病的服药时间是非常注意的,要三小时一次,或四小时一次。要日夜服,每日六次或每天四次等。
1700759667
1700759668 治疗首先是寻找致病原因,分析人体的内在因素,注意人体正气与邪气间的辨证关系,以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选用有效方药,驱除病邪,调整机体,改善功能的不平衡状态,恢复其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促使病人恢复健康。
1700759669
1700759670 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包括病种甚多,但其总的性质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1700759671
1700759672 温邪侵犯人体,是由口鼻而入,其传变规律不外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热邪气犯人,一般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其在卫气为功能性障碍,一入营血,则损伤人体的营养物质。
1700759673
1700759674 湿热邪气犯人,其病多按三焦传变。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受阻,则水道不通。
1700759675
1700759676 温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候类型,但总的说来,不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
1700759677
1700759678
1700759679 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大法、温热病与湿热病的区别及创立验舌、验齿、辨斑疹、白等诊断方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又提出了三焦辨证。薛雪对湿热病也有发展。杨栗山进一步发展伏邪观,创立了升降散等十五个名方。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作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忌汗,汗为心液,何以能再透汗伤津?温为热邪,邪从口鼻而入,通过喉、气管而入于肺。热邪蕴郁,热上加热,热灼津液,阴伤热更增,故叶天士说:“刻刻顾其津液”。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说:“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又说:“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1700759680
1700759681 金代刘河间创立了两解法,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明代吴又可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明确了温病自口鼻吸受而来,决非风寒从皮毛而入之伤寒,首立达原饮。
1700759682
1700759683 温病的诊断要早期诊断。温病发作急,来势快,变化多,传变复杂,如能早期判断疾病的种类,对发展趋势,估计预后,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和传播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吴又可亦指出:“邪贵乎早逐”,强调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700759684
1700759685 诊断要正确。确诊是诊断中最关键的一环,不难设想,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诊断不正确,早期诊断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误诊,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700759686
1700759687 所谓确诊,就是诊断的结论要完整无误,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整个病情的变化。必须脉、舌、色、证的数据完整清楚,才能确切地辨证。再根据客观的发病季节、临床特点,分清四时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然后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温病学的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类型。《内经》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其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1700759688
1700759689 温病诊断的依据:诊断过程是一个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依据基础之上。就温病来说,主要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700759690
1700759691 (1)症状表现: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这是诊断温病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辨四时温病,还是辨卫气营血证候阶段,都是以客观症状为依据。通过症状的分析、综合,可以在普遍性中找出其特殊性,从而认识病证的本质。在温病上,要特别注意发热、口渴、神志、二便等方面的变化。
1700759692
1700759693
1700759694 (2)特殊体征:在温病诊断上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体征,是发热、舌苔及脉象的变化,斑疹、白的出现也说明温热病、湿热病的发展情况。随着病变的发展,可以看出病邪在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发热的情况,来势之猛烈,体温的高低,舌苔的变化,舌质的形态,脉象的部位,包括浮中按沉,脉形的情况,都能反映出病理的阶段。再通过观察色泽、形态、神情等,可以了解病邪的浅深轻重,气血的盛衰,从而判断预后,给确定治疗提供依据。
1700759695
1700759696 (3)发病季节:温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四时温病之称。因此注意发病季节,对于辨别四时温病,确立病名,明确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风温病多见于春季,暑温病发于夏季,湿温病多发于长夏或秋季。雷少逸说:“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
1700759697
1700759698 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是根据温病的病因、病机来确定的。温邪是从口鼻吸受而来,不是外受风寒,所以说不可以用解表法以求其汗,一般按卫、气、营、血传变进行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治疗必须分化疏调,分消走泄,以化湿邪且清其热,应从三焦传变进行分析辨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病因的特点及其传变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症状而选择不同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辛凉疏卫法、辛寒清气法、苦宣折热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醒胃祛湿法、导滞通下法、清营养阴法、凉血散瘀法、开闭通窍法、凉肝熄风法、调节阴阳法、增液复脉法、回阳固脱法。在具体治疗上,药物的选用、煎药的时间、服药的方法(包括每几小时服用多少,每日夜服几次,热饮凉服等),应以客观的证为主,推敲用药,切不可专用一方或一定数量,要注意治疗急症、温病时的特点。
1700759699
1700759700 一、辛凉疏卫法
[ 上一页 ]  [ :1.7007596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