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3068e+09
1700763068
1700763069 七、气脉
1700763070
1700763071 气脉在诊脉八纲中属于气分范畴,根据疾病呈现出的脉形来定病在气分。虽然气脉章中只提出洪脉与濡脉,但虚脉章中之虚、弱、微、散等气虚脉,亦属气脉范畴,此处不再重复。
1700763072
1700763073 洪脉
1700763074
1700763075 〔定义与形象〕
1700763076
1700763077 洪脉,在指下感觉粗大,来势充盛,去时缓弱濡软,所以说它是“来盛去衰”。
1700763078
1700763079 这种脉是阳热的表现,亢盛之势是相火上炎,属虚性脉象。早期可能有热的表现,但时间一长,一旦到洪而力差之时,则是虚的开始。
1700763080
1700763081 凡是正虚(气不足)邪实(阳亢),常常出现洪脉。虚证本当见虚脉,如虚证见到洪脉,是一种不祥之兆,说明正气已虚,邪气还实。在虚弱病人见洪脉,可谓之“大则病进”,属于不好的脉象。因本虚而邪实,病势仍在发展中,故不是向愈之脉。例如久泄的病人,或阴虚的病人,此时若见洪脉,预示正虚阳亢,病将恶化。
1700763082
1700763083 〔近似脉鉴别〕
1700763084
1700763085
1700763086 实脉:实脉是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然。
1700763087
1700763088 濡脉:濡脉是一种极柔软而轻浮的脉象,似丝棉漂浮于水上一样,但不一定只在浮位出现。
1700763089
1700763090 虚脉:虚脉是在大软的基础上,流动很慢,呈现出迟缓之象。若加力按之则全然无力。
1700763091
1700763092 〔文献选录〕
1700763093
170076309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1700763095
1700763096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0763097
1700763098 这都说明洪脉是正气不足的脉象。早期是阳热亢盛,因热亢盛而消耗气阴,所以后期则气伤阳衰而出现洪脉之来盛去衰之象。《脉经》说:“指下极大。”《素问》记载:“来盛去衰。”
1700763099
1700763100 〔洪脉主病〕
1700763101
1700763102 洪脉是阳热亢盛,气分及阴液受伤,虚火上炎的一种脉象。由于早期热盛,消耗正气及津液,正气大伤,气分亦虚,粗看貌似火热而实为正虚。所以脉形是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指下极大,是正虚邪盛的表现。
1700763103
1700763104 〔洪脉兼脉〕
1700763105
1700763106 1. 洪兼浮
1700763107
1700763108 (1)洪兼浮,按之滑实,沉取较有力者。浮洪之脉,虚热之象。按之滑实而沉取较有力,说明痰火郁热较重,可能是暑热外迫,内蕴痰火。可用清暑祛痰泄热之法。
1700763109
1700763110 (2)洪兼浮,按之濡软,沉取缓弱者。浮洪乃虚热之象,按之濡软为内蕴湿邪,沉取缓弱又为气弱中阳不足。当从虚证考虑治法。
1700763111
1700763112 (3)洪兼浮,按之弦细,沉取较有力者。洪兼浮多是虚热。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其实质是阴虚血少,兼有余之邪热。当考虑折虚热之法。
1700763113
1700763114 (4)洪兼浮,按之弦细略数者。浮洪相见为虚热之象,弦细略数为阴虚血少、偏热之象,当用育阴泄热之法。
1700763115
1700763116 2. 洪兼滑
1700763117
[ 上一页 ]  [ :1.700763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