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248
1700773249
呃逆(四法)
1700773250
1700773251
呃逆是胃气上逆,呃呃连声,声短且频之证,分偶然和持续发作两类。偶然发作而时间短暂的,属于一时的气机不调,可用闭息、惊吓、刺鼻取嚏等方法,皆可即愈。若持续发作,不能自愈者,则当辨证施治。张景岳说:“致呃之由,总由气逆”。引起气逆的原因很多,如:食滞痰湿;过食生冷;寒热交阻;木郁横逆,郁热化火,升降失和,胃热上冲;胃阳不足,中虚气逆等,皆能导致本病。若老年久病,或病重危笃,胃气已败,也能出现呃逆。其特点是呃声低微,并不连续,这是重病之兆,预后不良。
1700773252
1700773253
(一)疏调气机,降逆止呃
1700773254
1700773255
气滞痰湿互阻,肝郁横逆,呃逆连声,声音响亮,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一般可用疏调气机方法,仿四七汤。
1700773256
1700773257
半夏12克 苏梗9克 厚朴6克 茯苓12克 旋覆花10克(包) 郁金6克
1700773258
1700773259
加减法:
1700773260
1700773261
若属肝郁化火,脉象弦数有力者,可先用辛开苦降的方法,以行气折热降逆,同时嘱告患者一定要禁辛辣油腻饮食。
1700773262
1700773263
若苔白滑腻时,可酌加化湿之品,并嘱患者忌吃甜味黏滑饮食。
1700773264
1700773265
(二)辛开苦降,理气定呃
1700773266
1700773267
肝郁化火,胃热上冲,呃逆连声,声音响亮,口干心烦。舌红,脉象弦实有力。必用辛开其郁,苦泄其热。
1700773268
1700773269
川楝子12克 黄芩9克 黄连6克 半夏10克 生姜3克 陈皮9克 山栀6克
1700773270
1700773271
加减法:
1700773272
1700773273
若郁结未解时,当加疏调气机的药物,如苏梗6克、郁金6克、香附10克。
1700773274
1700773275
若舌苔黄厚,夹杂食滞时,加焦山楂6克、焦麦芽6克、六神曲6克、鸡内金10克、炒枳壳6克。
1700773276
1700773277
若体胖痰湿素盛者,加莱菔子6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20克,甚则可加皂角6克、槟榔6克。
1700773278
1700773279
若体质薄弱,素有气虚者,酌减川楝子及芩、连之量。
1700773280
1700773281
(三)温中阳,展气机,降逆止呃
1700773282
1700773283
寒呃,多由病后中气不足引起,胃虚生寒,气失通降,呃声虽低,而频作不休,畏寒肢凉,倦怠乏力,舌胖嫩,苔白滑润,脉象沉弱。用温中行气降逆方法,仿丁香柿蒂汤意。
1700773284
1700773285
公丁香3克 柿蒂9克 党参8克 生姜3克 陈皮6克 旋覆花10克(包)
1700773286
1700773287
加减法:
1700773288
1700773289
若中虚寒盛时,去生姜,加黄芪10克、干姜6克。
1700773290
1700773291
若寒虽不甚而中虚气弱较重者,可加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草10克、人参粉3克(冲)。
1700773292
1700773293
(四)补益中气,降逆和胃
1700773294
1700773295
素体薄弱,中气早虚,过食生冷,阳气受遏,呃逆声低,其势甚微,舌胖且有齿痕,脉象虚濡无力。治当补益中气,俟其气复,呃自止矣。
1700773296
1700773297
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炙甘草6克 法半夏10克 生姜3克 大枣10枚 旋覆花6克(包) 代赭石12克
[
上一页 ]
[ :1.7007732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