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450
1700773451
若属阳气不足,水饮停蓄中焦,呕吐清水,四肢不温,可用温阳化饮之品,方中加桂枝6克以通阳,白术10克、泽泻10克以化饮定呕。
1700773452
1700773453
若阳虚气弱之体,可用桔半枳术丸、苓桂术甘汤或香砂六君子汤等。
1700773454
1700773455
(五)消导积滞,平胃定呕
1700773456
1700773457
由于恣食生冷不洁之品,以致停滞不下,胃气失降,反而上逆,呕吐厌食,吐物腐臭,嗳气吞酸,胸脘胀满,得食愈甚,大便味恶,舌苔垢厚,脉实大而两关独滑。用消导积滞方法以平胃定呕。
1700773458
1700773459
半夏曲12克 青陈皮各12克 马尾连12克 焦三仙各15克 花槟榔12克 竹茹12克 枳实10克
1700773460
1700773461
加减法:
1700773462
1700773463
若食滞较重,积滞化火,舌红心烦,夜寐梦多,可加清热之品,如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
1700773464
1700773465
若苔黄垢厚,口味甚重时,加增大黄粉1~2克(冲)入药内,既可清其腑热,又可荡其积滞。
1700773466
1700773467
(六)调气和胃,降逆定呕
1700773468
1700773469
呕吐日久,胃气逆而不降,心烦恶心,胃不思纳,舌白苔腻,脉来力弱,略带弦象。可用调气和胃,降逆定呕方法。
1700773470
1700773471
旋覆花10克(包) 代赭石12克 煨姜6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党参10克 灶心黄土60克(包煎)
1700773472
1700773473
加减法:
1700773474
1700773475
若脉来弦急,乃肝郁之象,用疏郁展气方法,可加佛手10克、香橼皮6克。
1700773476
1700773477
若舌苔黄腻时,加用苦寒以泄热,并佐消导之品,视其体质,酌情用药。
1700773478
1700773479
(七)香运温中,以定呕恶
1700773480
1700773481
胃虚气弱,脾阳失运,中脘闷满,周身酸楚乏力,食后每欲呕恶,甚则呕吐食物,舌胖苔腻,脉象沉迟濡弱。用香运温中方法。
1700773482
1700773483
木香6克 砂仁3克(研冲)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苍、白术各10克 甘草6克 高良姜4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1700773484
1700773485
加减法:
1700773486
1700773487
若属老年中阳不足,甚则朝食暮吐者,可加党参至15克、黄芪20克。
1700773488
1700773489
若属肾阳不足,命火衰微,下肢逆冷,六脉沉伏,舌白胖而苔滑腻,面苍白且有浮肿,当加附子10克(先煎)、干姜10克、吴萸3克、炒桂枝10克,甚则加肉桂心1克(研冲)。
1700773490
1700773491
(八)温胃理中,求其吐止
1700773492
1700773493
中阳不足,胃虚且冷,中脘喜暖喜温,胃不思纳,遇寒即呕,得温则减,四肢逆冷,二便清利,舌胖苔白滑腻。可用温胃理中方法。
1700773494
1700773495
川桂枝7克 白芍10克 炙草3克 炮姜6克 肉桂粉3克(冲) 炒小茴6克 淡吴萸6克 白蔻仁1.5克(研冲)
1700773496
1700773497
加减法:
1700773498
1700773499
若阳虚寒重,脉来沉迟,舌苔滑润,可用前方加重桂、姜,酌情再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附片10克(先煎)、川椒目3克。
[
上一页 ]
[ :1.700773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