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356e+09
1700773560
1700773561 山楂10克 麦芽10克 神曲10克 陈皮10克 莱菔子12克 鸡内金10克 枳实6克 大黄粉1.5克(冲) 槟榔10克
1700773562
1700773563 临床还须结合体质强弱、脉舌情况、积滞多少而增损药量,并注意节制食量,禁荤腥之类。
1700773564
1700773565 泄泻(八法)
1700773566
1700773567 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腹中不适,谓之泄泻。古代文献名目繁多,有以脏器定名的,如:胃泄、脾泄、小肠泄;有以泄势、形态定名的,如:濡泄、溏泄、飧泄、滑泄;也有以病因定名的,如:寒泄、火泄、暑泻、食泄、痰泄。我们从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上可分为“暴泄”与“久泄”两大类。
1700773568
1700773569 (一)疏解表邪兼以升和,温寒拈痛以止其泄
1700773570
1700773571 风寒束于表,内犯而克脾,故头痛寒热时作,腹中切痛肠鸣,喜按喜温,初期不渴,便多稀水,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浮紧或沉紧。当用疏解表邪,温寒拈痛方法。
1700773572
1700773573 葛根6克 藿香叶9克(后下) 厚朴6克 白芷6克 炮姜4克 炒官桂4克 木香6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1700773574
1700773575 加减法:
1700773576
1700773577 若寒邪较重时,方中加桂枝10克、干姜6克,腹痛甚时可用艾叶4~6克。
1700773578
1700773579 若风邪较重,体痛恶寒,舌白淡滑,用麻黄3克、桂枝6克、羌、独活各3克。
1700773580
1700773581 若素有食滞不化者,先解其表寒,俟寒化表解,余缓治之。
1700773582
1700773583 (二)温寒以拈其痛,化湿而止其泄
1700773584
1700773585 寒邪伤胃,湿阻于脾,胸脘闷满,四肢乏力,肠鸣漉漉,腹痛绵绵,得暖则缓,逢寒则急,大便水样,清淡稀冷,后坠不畅,时而呕恶,口不渴饮,舌白滑润,脉象濡缓。治当温寒拈痛,化湿止泻。
1700773586
1700773587 苏叶6克 藿香6克(后下) 桂枝6克 炮姜4克 苍术6克 茯苓15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1700773588
1700773589 加减法:
1700773590
1700773591 若脉沉伏,舌苔白润,泻势重,四肢冷,确为寒湿重证,可改为炮姜6克,加炒官桂6克、淡附片6克、党参6克。
1700773592
1700773593 若寒湿夹滞者,在温运的基础上,可加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枳壳10克。
1700773594
1700773595 在寒湿泄泻之后,可加黄芪20克、茯苓30克以调养其中焦。
1700773596
1700773597 (三)芳香化湿,苦坚其阴,泻自能止
1700773598
1700773599 湿热泻发于夏秋之间,湿热互阻,脾胃失和,腹痛即泻,便色黄褐,状如藕泥,肛门灼热,略有后重,小溲短赤,口渴欲饮,舌多黄腻,脉象滑数。可用芳香之品以化其湿,苦泄之药坚阴止泻。
1700773600
1700773601 苏叶6克 葛根10克 藿香梗10克 马尾连10克 木香6克 川朴6克 滑石10克
1700773602
1700773603 加减法:
1700773604
1700773605 若湿浊下注,气坠难忍,可加荆芥炭、防风各6克以疏和升化,升其清阳,开其湿郁,疏化又可解热。
1700773606
1700773607 若属郁热不解,阴分不和,腹中作痛,泻后则舒,可仿痛泻要方义,加白芍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
1700773608
1700773609 若舌绛、苔白腻浮黄,脉沉细且濡者,多因寒湿中阻,阳气不通,可先通阳,俟气通则泻势自减,加炮姜1克、炒官桂1.5克、吴萸0.5克。
[ 上一页 ]  [ :1.700773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