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660
1700773661
(八)益其气而扶中土,升脾阳运湿止泻
1700773662
1700773663
高年体弱,久泻不止,脱肛,少腹隐痛,中气下陷,行动则气短,泻后两目晕花,舌淡白润,脉沉微濡弱。屡服补益,效不巩固,可试用升阳益气,少佐固涩,以观其后。
1700773664
1700773665
升麻6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白扁豆30克 陈皮12克 山药30克 灶心黄土60克(布包) 茯苓30克 诃子肉10克 浓煎300毫升,分5~6次温服。
1700773666
1700773667
加减法:
1700773668
1700773669
若年高体弱,久病气虚,服上药效果不显时,可加人参粉8克,分3次吞服。
1700773670
1700773671
若升力差时,可于方中加柴胡6克、羌活3克、肉桂子1克、附片10克(先煎)。
1700773672
1700773673
痢疾(九法)
1700773674
1700773675
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它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带有脓血为主要症状。发生的原因多由热郁湿蒸,因热求凉,过食生冷,饮食停滞,不得宣通而致。古人云:“无积不化痢”。又说:“痢无补法”。这全是说明痢疾与积滞有关。
1700773676
1700773677
痢疾的治疗,在暑湿蕴热初起阶段,当以疏解化湿为务,俟表解湿化,热自清矣,古人每用“逆流挽舟”之法,一药可立转乾坤。若已成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当分清气血,所谓“血行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苔黄厚,腹痛拒按,内有积滞,可与消导,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等。若久痢体弱,气血大虚,再考虑扶养。
1700773678
1700773679
(一)疏表化湿兼清里热,升降分化逆流挽舟
1700773680
1700773681
暑热夹湿,互阻不化,头晕寒热,遍体酸痛,腹痛,滞下不重,似有化痢之象,用疏表升化,逆流挽舟法。
1700773682
1700773683
荆芥炭10克 葛根10克 防风6克 羌、独活各4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焦三仙各10克
1700773684
1700773685
加减法:
1700773686
1700773687
若暑邪较重,头晕恶心,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白芷6克。
1700773688
1700773689
若中满腹胀,腹中绞痛,加厚朴6克、半夏10克、沉香曲6克、木香6克。
1700773690
1700773691
若湿邪中阻,腹痛,舌白,脉象沉濡者,加炒官桂6克、炒干姜6克、草豆蔻6克。
1700773692
1700773693
若滞热不化,当加槟榔6克、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包煎)以消导分化。
1700773694
1700773695
(二)清化湿热,兼以导滞
1700773696
1700773697
痢疾偏于热重,寒湿较轻,烦热口干,滞下黏稠,小溲色黄,苔白浮黄,脉象细弦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仿葛根芩连汤意。
1700773698
1700773699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0克 生甘草10克 木香6克 焦三仙各10克 防风6克
1700773700
1700773701
加减法:
1700773702
1700773703
若带有赤白脓血者,方中加炒槐米10克、炒地榆10克、忍冬藤20克。
1700773704
1700773705
若气坠较重,舌白苔腻,便中带有白黏液,乃热郁气分,湿阻特甚,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藿梗10克。
1700773706
1700773707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三仙各10克、花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
1700773708
1700773709
(三)苦以燥湿而减其坠,消导积滞分理寒热
[
上一页 ]
[ :1.700773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