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939
若肝郁化火,呕吐酸水,舌红苔黄,心烦口渴,于方中加左金丸(吴萸1克、黄连6克)。
1700773940
1700773941
(二)养血调气,缓痛散聚
1700773942
1700773943
素体血虚,肝失所养,络脉拘急,故两胁刺痛而少腹掣痛不舒,时而抽聚成块,舌瘦质红,脉弦细。治当养血调气方法,以缓其痛而散其聚。
1700773944
1700773945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木瓜10克 茯苓10克 川楝子10克 青、陈皮各10克 炙草3克 生牡蛎20克(先煎)
1700773946
1700773947
加减法:
1700773948
1700773949
若血少阴亏日久者,当加生地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丹参12克、料豆衣6克。
1700773950
1700773951
阴血虚而肝阳亢者,可加潜镇之品,如生石决明20克(先煎)、生蛤壳15克。
1700773952
1700773953
若肝阴虚而火旺者,可于方中去青、陈皮,少佐苦泄肝热之品,如黄芩3克、龙胆草3克。
1700773954
1700773955
(三)温寒拈痛以治其标,养血柔肝从本调理
1700773956
1700773957
素体肝郁血虚,筋脉失养,又感寒邪,以致寒凝肝脉,少腹阵阵拘急作痛,脉象沉紧弦细。法当温寒拈痛,养血柔肝,标本兼顾。
1700773958
1700773959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炒白芍12克 炙草6克 炒小茴香5克 炒官桂5克 炮姜5克 木香6克
1700773960
1700773961
加减法:
1700773962
1700773963
若寒又兼湿者,加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
1700773964
1700773965
(四)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1700773966
1700773967
肝气郁结日久,病入血络,胁下有块,既胀且痛,按之更甚,每于夜间病势增重,活动后痛势渐为缓解,大便棕黑色,小溲短黄,舌色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弦而略数。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法。
1700773968
1700773969
川楝子10克 元胡末3克(冲) 炒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 生香附10克 丝瓜络10克 苏木3克
1700773970
1700773971
因其病日已久,宜用丸、散、膏剂缓缓调之,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之类。
1700773972
1700773973
(五)益气补正,养血活络
1700773974
1700773975
素体虚弱,正气已衰,实邪尚在,腹中有积块(有形的肿物),过劳即重,得休息则病势即缓,一身乏力,舌淡苔润,舌边、尖有小瘀点,脉象虚弱。必从扶正入手,用益气补正,养血通络方法治疗,外贴化痞攻瘀膏药。
1700773976
1700773977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党参6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草10克 丝瓜络10克
1700773978
1700773979
外用阿魏化痞膏,贴于患处。
1700773980
1700773981
(六)益气补血,活络通瘀,消散积聚,丸以缓治
1700773982
1700773983
积聚年深日久,实邪仍在,气血早衰,腹中有积块,硬痛不移,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萎黄黑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月事衰少,色深有块,经行腹痛,舌紫暗而胖,边有瘀斑,脉沉弱细涩。气虚血少,络脉瘀阻,虚实夹杂为患,纯攻则碍虚,纯补则敛邪,病非一日,不可急于求成,当用攻补兼施方法,以丸剂缓缓求之。
1700773984
1700773985
旋覆花15克 当归30克 赤、白芍各30克 肉桂15克 元胡9克 炙鳖甲90克 党参30克 茯苓30克 白术30克 枳实15克 黄连15克 莪术15克 三棱15克 独活15克 防风15克 焦楂炭60克 青、陈皮各30克
1700773986
1700773987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午、晚各服6克,或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
1700773988
[
上一页 ]
[ :1.700773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