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04e+09
1700774040 体弱,下元不足,脾肾虚寒,湿郁发黄,苔白滑,脉沉迟。必须用温运健脾,以化湿退黄。
1700774041
1700774042 桂枝10克 苍、白术各10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干姜3克 淡附片3克(先煎) 淡吴萸3克 苏木9克
1700774043
1700774044 加减法:
1700774045
1700774046 若由于脾阳不运,湿阻不化,气机不开,黄染日久不退,必要时加入风药助其升阳,阳升而郁自开,湿渐化而黄可退。
1700774047
1700774048 若脉象有力,苔白腻厚,可加草豆蔻3克或白蔻仁3克,以燥湿开郁。
1700774049
1700774050 (五)温寒化湿,益气补正,以退阴黄
1700774051
1700774052 寒邪偏重,手足逆冷,畏寒喜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白胖而苔滑腻,脉沉迟,按之无力,甚则沉细微弱。可用益气补正,温寒化湿法。
1700774053
1700774054 附子10克(先煎) 干姜3克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肉桂3克 黄芪12克 炙草12克
1700774055
1700774056 加减法:
1700774057
1700774058 若体质过弱,或年老体衰,可加人参粉6克(另服)、鹿茸粉1~2克(另冲)、河车粉3克(另冲)。
1700774059
1700774060 若肾阳素亏,可加附子至20~30克(先煎)、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
1700774061
1700774062 若阳气不能运化,升力不够时,可加升麻、柴胡、防风之类以升阳疏化,助其脾运。
1700774063
1700774064 (六)养血柔肝以缓胁痛,调和气血退其阴黄
1700774065
1700774066 体质薄弱,肝血不足,血虚经脉失养,过劳则胁间作痛,绵绵不绝,性情急躁,脉象细弦。当以调养气血为基础,以化湿郁而退黄。
1700774067
1700774068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茯苓12克 白术10克 香附10克 绿萼梅10克 阿胶珠10克
1700774069
1700774070 加减法:
1700774071
1700774072 若血虚而有郁热者,加凉血育阴之品,如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
1700774073
1700774074 若湿阻不化,可于方中加防风6克、黄芪10克,以益气升阳,疏化湿邪。 
1700774075
1700774076 (七)咸寒以柔肝,活血以祛瘀,扶脾以除满
1700774077
1700774078 肝脾肿大,日渐硬化,面色黑浊,大便干结,脉象弦细。最易导致出血性疾患,宜用本法缓缓图之。
1700774079
1700774080 柴胡6克 炙鳖甲12克(先煎) 苏木6克 蛴螬3克 当归6克 冬瓜皮30克 茯苓15克 赤、白芍各12克 生苡米60克(先煎)
1700774081
1700774082 在肝硬化后期,用药不可过急,每两日一剂,重在护理与调养,令患者心情愉快,树立治疗信心,增强体力锻炼,不可过食高蛋白,防其增加肝脏负担,消化吸收不良,于病情不利。
1700774083
1700774084 疝气(七法)
1700774085
1700774086
1700774087 疝,有两种解释,一指少腹牵引睾丸作痛,或睾丸肿痛;一指腹中攻击作痛。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肝乃厥阴之脉,络阴器,抵少腹,故疝气多与肝有关。中医将疝分成寒疝、疝、水疝、狐疝、气疝等,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疝经验,临床疗效颇佳。兹将治疝七法分述如下:
1700774088
1700774089 (一)温肝散寒,以缓疝痛
[ 上一页 ]  [ :1.700774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