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160
1700775161
川贝母6克(研冲) 麦门冬12克 沙参12克 丹皮6克 藕节10克 茅根12克 竹茹12克 仙鹤草10克
1700775162
1700775163
加减法:
1700775164
1700775165
若头痛晕胀,可加桑叶、菊花、苦丁茶、白蒺藜。
1700775166
1700775167
若大便干结,舌红苔垢厚干,可加醋大黄粉1~2克(冲)。
1700775168
1700775169
若脉细数,心烦梦多,加用炒地榆、炒槐米、鬼箭羽等。
1700775170
1700775171
溺血(六法)
1700775172
1700775173
小便出血不痛者为溺血,痛者为血淋。《素问·气厥论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里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这全说明溺血的形成多与热有关,但临床中要分清实热与虚热。凡属暴发的多为实热,脉必数而有力;病势缠绵者,多属劳损,脉必濡数无力。此外,亦有因脾虚气弱失于统摄而溺血者,兹将辨证立法述之于后。
1700775174
1700775175
(一)清心泄火腑,凉血止溺红
1700775176
1700775177
心热下移小肠,症见心烦不得寐,舌咽作痛,舌绛,尖部起刺,口渴饮冷,溺血,甚则尿道刺痛,脉象细数且弦。用清泄火腑,凉血止红方法,如导赤散之类。
1700775178
1700775179
竹叶3克 木通3克 生甘草10克 生地12克 山栀10克 干荷叶10克 血琥珀末1.5克(装胶囊分服)
1700775180
1700775181
加减法:
1700775182
1700775183
若血热过盛时,可加川连粉1克(冲)、黄芩10克、生地黄10克。
1700775184
1700775185
若属于阴分不足,血虚热甚时,加养血和阴之品,如石斛10克、白芍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玉竹10克。
1700775186
1700775187
若口渴喜冷,脉洪大滑数者,用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元参10克、花粉15克。
1700775188
1700775189
(二)疏肝解郁,凉血止红
1700775190
1700775191
肝郁化火,深入血分,少腹两胁刺痛,口苦耳鸣,急躁不安,溺血,甚则尿道微痛。可用疏肝解郁,凉血止红法治之,辛辣刺激之品皆忌。
1700775192
1700775193
龙胆草6克 炒山栀6克 柴胡6克 香附10克 黄芩10克 生地12克 丹皮10克 藕节10克 赤、白芍各10克
1700775194
1700775195
加减法:
1700775196
1700775197
若患者体弱,脉来无力,当以凉血和阴方法,不可过度苦泄。
1700775198
1700775199
(三)清利湿热,凉血止红
1700775200
1700775201
湿热蕴于下焦,小便不畅,溺血而尿道微痛,少腹作胀,舌红绛,苔根部黄厚,脉象滑数。用清利下焦湿热,凉血止红方法。
1700775202
1700775203
蒲黄炭10克 荆穗炭10克 小蓟12克 藕节12克 滑石20克 通草3克 生地黄15克 白芍12克 丹皮10克
1700775204
1700775205
加减法:
1700775206
1700775207
湿邪重时,加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20克、冬瓜皮20克、生苡米20克。
1700775208
1700775209
治下焦湿热必当先清胃肠,胃肠之气通畅,湿热方有去路,故宜忌食荤腥厚味为宜。
[
上一页 ]
[ :1.700775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