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225
下元虚损,肾气不固,形体消瘦,遗精溺血,腰脊酸痛,脉象沉细。用调元固本方法。
1700775226
1700775227
熟地黄15克 肉苁蓉12克 山药30克 茯神15克 芡实米15克 楮实子15克 杜仲12克 菟丝子12克 生牡蛎15克(先煎)
1700775228
1700775229
加减法:
1700775230
1700775231
若肾阴不足,虚热化火,脉象细小而数时,当以清虚热为主,可加丹皮10克、丹参10克、白头翁10克、鬼箭羽10克。
1700775232
1700775233
若虚热化火,燥热亢盛,形成大便燥结时,可于方中加大黄粉0.5克(冲)、元明粉1克(冲)、生地20克、元参20克、麦冬10克,以增液通下,攻补兼施,便通即已。
1700775234
1700775235
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可酌情加用鹿茸粉1克(冲),或鹿角霜10~30克入煎。出血时用阳药要慎重,必须有阳虚证方可用之。
1700775236
1700775237
(六)调和血脉,养荣止红
1700775238
1700775239
有些病势缠绵长期不愈的溺血,应中西医结合,查明原因。如泌尿系结核,常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治疗当配合抗痨药物;如属肿瘤一类的疾病,治疗当配合抗癌药物;若属良性肿物,可考虑外科手术,并配合对症治疗药物。这类疾病导致的溺血,可用调和血脉,养荣止红方法治疗。
1700775240
1700775241
干荷叶10克 炒地榆10克 荆穗炭10克 藕节20克 生地黄15克 赤、白芍各10克 丹皮6克 净丝棉3克(焙灰、冲)
1700775242
1700775243
头痛(十法)
1700775244
1700775245
头痛是临床上的一个症状,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应根据疼痛部位及患病时间长短的不同进行辨证。但就其类型而言,总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1700775246
1700775247
(一)辛温疏散,祛风止痛
1700775248
1700775249
风寒头痛,多是暴然发作,疼痛较甚,引及项背,有紧束之感,遇风凉则加重,身热恶寒,鼻塞流涕,时时作咳,无汗,周身关节作痛,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浮紧。用本法治之。
1700775250
1700775251
白芷6克 川芎6克 细辛1.5克 防风6克 荆芥穗10克
1700775252
1700775253
加减法:
1700775254
1700775255
如体痛较重时加羌活6克;若头顶痛重者加藁本5克;若两侧额角作痛时加柴胡6克、僵蚕6克。
1700775256
1700775257
若舌红口干,有内热时,可考虑加生石膏,或黄芩、栀子。
1700775258
1700775259
若有停滞时,可加焦三仙各10克、槟榔10克、枳实6克、鸡内金10克。
1700775260
1700775261
(二)疏风清热,以解头痛
1700775262
1700775263
外感风热上扰清空,头痛恶风,时时头晕,身热口渴,咽红且痛,阵阵烦热,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浮黄,两脉浮数。可用疏风清热方法,如桑菊饮之类。
1700775264
1700775265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薄荷3克(后下) 钩藤6克 连翘10克 白蒺藜10克 晚蚕砂10克 银花10克 芦、茅根各10克
1700775266
1700775267
加减法:
1700775268
1700775269
若兼肝热上扰时,加清泄肝热之品,如龙胆草3克、川楝子10克、蝉衣6克、片姜黄6克。
1700775270
1700775271
若热在气分,口干且渴者,加生石膏10克(先煎)。
1700775272
1700775273
(三)疏散风热,苦泄清降
1700775274
[
上一页 ]
[ :1.7007752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