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837
久痛入络,用活血定痛,乃一般常法。若血虚时,当以养血为主,既养血又化瘀。
1700775838
1700775839
若胃肠功能欠佳时,少佐消导之品,以增强消化能力,俟气血通调,郁自开矣。
1700775840
1700775841
古人每用虫类药活血通络,效果甚好,以其破血搜剔血积也。
1700775842
1700775843
(三)理气机以开其郁,化痰湿而畅胸阳
1700775844
1700775845
痰湿郁阻不化,胸阳不得舒展,胸脘痞满,咳嗽痰多,痰白而黏,周身酸沉,舌苔白腻,两脉濡滑略沉。根据治湿当畅气机,化痰必须平胃的原则,拟以理气和胃法:
1700775846
1700775847
苍术6克 苏梗、子各6克 川朴6克 陈皮6克 半夏12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杏仁10克
1700775848
1700775849
加减法:
1700775850
1700775851
痰湿郁闭,以湿邪偏盛者,可酌用温药和之;以痰盛者就当化痰为主;若属郁结为主,必当开其郁结,则痰湿皆祛。
1700775852
1700775853
若湿邪偏重者,以二陈汤为主;若湿盛成饮者,小青龙汤也可用。
1700775854
1700775855
若痰盛郁闭气机,则当加用冬瓜子15克、白芥子6克,以化痰浊而展气机。
1700775856
1700775857
(四)火郁发之,热者清之,实者泻之,调其气机
1700775858
1700775859
火邪蕴郁不化,头晕,心烦梦多,甚则目赤口疮,小便赤热,大便干结。当宣、清、下三法同用。
1700775860
1700775861
炒山栀10克 淡豆豉12克 防风6克 生石膏15克(先煎) 大黄2克(后下) 薄荷梗2克(后下) 竹叶、茹各4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1700775862
1700775863
火郁发之,热则清之,这是辨证的观点。若火郁不发,专用寒凉,往往热遏冰伏,延其愈期。凡郁不开,即闭门击盗,非为上策。
1700775864
1700775865
加减法:
1700775866
1700775867
若火郁较久,脉象细弦,当用疏调药物,配合清法,或配合甘润。不可看火郁日久,即用滋腻,防其恋邪,以至后果不佳。
1700775868
1700775869
(五)芳香宣化,苦温燥湿,少佐淡渗
1700775870
1700775871
湿郁则肺气不宣,三焦不得通畅,胸满闷而脘腹作胀,胃纳不甘,腰背酸楚,一身乏力,苔白腻,脉濡缓。用宣化、苦燥、淡渗法治之。
1700775872
1700775873
苏叶6克 藿香10克(后下) 佩兰叶10克(后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陈皮6克 滑石10克
1700775874
1700775875
加减法:
1700775876
1700775877
湿病早期,无寒、热之偏盛者,即以宣肺利三焦为法,使气行则湿化矣。
1700775878
1700775879
若湿邪郁久化热,根据热郁的程度、部位,酌情用药。在上焦可加防风6克、桑叶6克、菊花6克,兼以清上;在中焦以黄芩10克、黄连6克、栀子6克,以清化中焦湿热;若在下焦,即加黄柏6克、木通6克。
1700775880
1700775881
若体质阳虚,气分不足,可加温化益气之品,如桂枝3克、干姜3克、细辛2克。若寒湿日久,阳气大虚,又当以温寒化饮为主,加附子6克、干姜6克。若确为气虚,参、芪亦可重用。
1700775882
1700775883
(六)疏气导滞,以开其郁
1700775884
1700775885
情志不遂,运化失调,消化欠佳,饮食积滞不除,中脘闷满且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用疏调气机,佐以消导方法。
1700775886
[
上一页 ]
[ :1.7007758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