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09e+09
1700776090 (五)温经散寒,疏调气机
1700776091
1700776092 素体薄弱,天气严寒,头晕目花,甚则四肢逆冷,面青不渴,倦怠乏力,脉虚弱沉迟。此气血不足,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可用温经散寒方法。
1700776093
1700776094 川桂枝10克 淡附片6克(先煎) 吴萸6克 干姜6克 党参10克 生牡蛎15克(先煎) 白芍12克
1700776095
1700776096 加减法:
1700776097
1700776098 若气血不足,寒邪过盛者,可加川椒3克、肉桂子3克,附片加至10~20克(先煎)。
1700776099
1700776100 如气虚脉濡者,加党参至30克、黄芪30克。
1700776101
1700776102 痿证(四法)
1700776103
1700776104 痿证是指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或只是两足痿弱,不能站立。这与周身关节作痛的痹证迥然不同。
1700776105
1700776106 关于痿证之成因,《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发为痿頢”。并指出:五脏气热,都可以伤其所主,各自成痿,所以有筋、骨、脉、肌、皮五痿之称。由于湿热浸淫也能导致本病,所以《内经》里记载:“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内经》里又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宗筋之总会,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骨而利机关,故足痿不能用也。
1700776107
1700776108 (一)甘寒润燥以缓肺叶之焦,苦甘清热而治宗筋之纵
1700776109
1700776110 肺热熏灼,阴津大伤,故称“叶焦”,多发生在温病之后。阴分大伤,心烦口渴,呛咳喉干,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或兼濡滑。治疗当以清热润燥方法。
1700776111
1700776112 百合12克 玉竹12克 麦门冬10克 沙参12克 杏仁10克 花粉12克 防风6克 木瓜12克 山栀6克
1700776113
1700776114 加减法:
1700776115
1700776116 若在热郁阶段,仍须加用疏风开郁之品,以治其火郁,俟郁热解,再行甘润清养之。
1700776117
1700776118 若在早期,当用清化之品,后期必佐用活血通络之药。
1700776119
1700776120 若有滞热之时,导滞化瘀通络必当应用,如:保和丸、赤芍、茜草、红花之类。
1700776121
1700776122 (二)疏风化湿以活血脉,苦甘泄热缓其痿頢
1700776123
1700776124 外因雨湿浸淫,或湿热蕴郁不化,络脉失和,胸脘痞闷,身重面赤,小溲赤热,下肢痿软无力,大便不畅,舌白苔黄,脉象沉濡,按之略数。用清化下焦湿热方法,仿加味二妙散意。
1700776125
1700776126
1700776127 苍术6克 黄柏12克 防风10克 防己12克 丝瓜络10克 萆12克 桑枝30克 焦三仙各10克 桃、杏仁各6克
1700776128
1700776129 加减法:
1700776130
1700776131 若在湿郁早期,以疏风祛湿为主,必须开肺气而利三焦,湿郁化则热自开泄。就是在湿热郁结之后期,也不可专用苦燥药,防其燥烈助热耗阴。
1700776132
1700776133 后期仍以活血化瘀为治,或养血活血,以养血通脉,祛其余湿。
1700776134
1700776135 若有血瘀食滞,可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0.5克(冲),既化滞又祛瘀,且泄热邪。
1700776136
1700776137 (三)填精益髓以治其本,活血化湿兼调肠胃
1700776138
1700776139 老年肝肾两亏,或中年肝肾不足,湿郁不化,腰背经常酸痛,遗精早泄,头晕且眩,虚热枯痿,舌红口干,脉象细数。可用填精益髓方法,仿六味地黄丸加虎潜丸之意。
[ 上一页 ]  [ :1.700776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