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11e+09
1700776110 肺热熏灼,阴津大伤,故称“叶焦”,多发生在温病之后。阴分大伤,心烦口渴,呛咳喉干,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或兼濡滑。治疗当以清热润燥方法。
1700776111
1700776112 百合12克 玉竹12克 麦门冬10克 沙参12克 杏仁10克 花粉12克 防风6克 木瓜12克 山栀6克
1700776113
1700776114 加减法:
1700776115
1700776116 若在热郁阶段,仍须加用疏风开郁之品,以治其火郁,俟郁热解,再行甘润清养之。
1700776117
1700776118 若在早期,当用清化之品,后期必佐用活血通络之药。
1700776119
1700776120 若有滞热之时,导滞化瘀通络必当应用,如:保和丸、赤芍、茜草、红花之类。
1700776121
1700776122 (二)疏风化湿以活血脉,苦甘泄热缓其痿頢
1700776123
1700776124 外因雨湿浸淫,或湿热蕴郁不化,络脉失和,胸脘痞闷,身重面赤,小溲赤热,下肢痿软无力,大便不畅,舌白苔黄,脉象沉濡,按之略数。用清化下焦湿热方法,仿加味二妙散意。
1700776125
1700776126
1700776127 苍术6克 黄柏12克 防风10克 防己12克 丝瓜络10克 萆12克 桑枝30克 焦三仙各10克 桃、杏仁各6克
1700776128
1700776129 加减法:
1700776130
1700776131 若在湿郁早期,以疏风祛湿为主,必须开肺气而利三焦,湿郁化则热自开泄。就是在湿热郁结之后期,也不可专用苦燥药,防其燥烈助热耗阴。
1700776132
1700776133 后期仍以活血化瘀为治,或养血活血,以养血通脉,祛其余湿。
1700776134
1700776135 若有血瘀食滞,可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0.5克(冲),既化滞又祛瘀,且泄热邪。
1700776136
1700776137 (三)填精益髓以治其本,活血化湿兼调肠胃
1700776138
1700776139 老年肝肾两亏,或中年肝肾不足,湿郁不化,腰背经常酸痛,遗精早泄,头晕且眩,虚热枯痿,舌红口干,脉象细数。可用填精益髓方法,仿六味地黄丸加虎潜丸之意。
1700776140
1700776141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生白术10克 黄柏6克 赤、白芍各10克 芡实米25克 桑寄生15克 石楠藤15克 熟地黄15克 破故纸12克 浓煎,分3~4次服。
1700776142
1700776143 如服有效,当考虑用丸药缓调。
1700776144
1700776145 附:丸方
1700776146
1700776147 熟地60克 山萸肉20克 茯苓60克 山药60克 丹皮30克 荆穗炭30克 防风30克 龟板胶30克 黄柏20克 赤芍60克 当归60克 苍、白术各20克 芡实30克 桑寄生60克 石楠藤60克 破故纸30克 菟丝子30克 红花10克 茜草30克 炒地榆30克 生地龙60克 蛴螬10克 焦三仙各60克 玉竹20克 半夏30克 陈皮30克 砂仁10克 木香15克
1700776148
1700776149 上药共研细末,用丝瓜络60克、桑枝100克、伸筋草60克、蜣螂10克,煎汤拌匀晾干,再研极细,加上肉桂粉10克拌匀,炼蜜为丸。每丸为6克,每日早、午、晚各服1丸,黄酒3克、白水适量送下。如遇感冒暂停丸药。每早活动,散步1~2小时。
1700776150
1700776151 (四)养气血缓其痿软,祛湿痰兼以活络
1700776152
1700776153 久病气血双亏,筋骨痿软无力,再兼痰湿内阻,行动更为艰难。或病后、产后体质薄弱,血虚经络失养,阴虚相火内炽,血行不畅,久则筋骨痿软,下肢尤甚,脉象涩滞不畅,或沉细且弦,按之无力,略有数象。当考虑丸药缓调。
1700776154
1700776155 早服:十全大补丸9克。
1700776156
1700776157 晚服:知柏地黄丸9克。
1700776158
1700776159 配膏滋药:附方
[ 上一页 ]  [ :1.700776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