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287
1700776288
1700776289
疟疾发病已久,胁下块,扪之有形,推之不移,名曰疟母,有时寒热往来,时发时止,脘腹不舒,形体日渐消瘦,面色萎黄,胃纳不甘,脉见细弱,沉取略弦。用逐瘀化痰、调和气血、软坚消痞块方法。仿鳖甲煎丸意。
1700776290
1700776291
炙鳖甲10克(先煎) 旋覆花10克(包) 赤芍10克 苏木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焦山楂16克 香附1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浙贝母10克
1700776292
1700776293
俟病状平稳,可配丸药缓调。
1700776294
1700776295
肝脾肿大的病人,应当以调和气血为法,并宜注意饮食寒暖,经常活动,锻炼身体,以宣通气血为主,切不可专以攻瘀化痞,与病无益。
1700776296
1700776297
1700776298
1700776299
1700776301
赵绍琴医学全集 温病证治
1700776302
1700776303
温热病
1700776304
1700776305
卫分证治(四法)
1700776306
1700776307
(一)辛凉清解,以退其热
1700776308
1700776309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不彻,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数。用辛凉清解法以宣肺退热。
1700776310
1700776311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银花9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3克 芦根20克 竹叶3克
1700776312
1700776313
加减法:
1700776314
1700776315
若身热头痛较重,舌苔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方中加苏叶6克,或加荆芥穗3克。
1700776316
1700776317
若咽红痛重时,加盐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
1700776318
1700776319
若热郁较重,脉滑数,口干渴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1700776320
1700776321
若口干渴较重,阵阵有汗,脉象滑数有力者,可加生石膏12克(先煎)。
1700776322
1700776323
若咳嗽较重,痰吐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苏子10克。
1700776324
1700776325
(二)辛凉宣肺,清肃止咳
1700776326
1700776327
风热之邪侵犯于肺,肺失宣降,身热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脉象数而略浮。用辛凉宣肺、清肃止咳法。
1700776328
1700776329
薄荷3克(后下) 杏仁10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连翘10克 苦梗10克 芦根20克 杷叶10克 前胡6克
1700776330
1700776331
加减法:
1700776332
1700776333
若兼气分热,口渴汗出者,加生石膏15克(先煎)、知母6克。
1700776334
1700776335
若热甚口渴,加黄芩10克、大青叶15克、花粉10克。
1700776336
[
上一页 ]
[ :1.700776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