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387e+09
1700776387 若恶寒重而无汗者,麻黄加量。
1700776388
1700776389 若胸胁胀痛,脉弦滑有力时,加甜葶苈3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3克、冬瓜子20克。
1700776390
1700776391 若舌苔黄厚且垢时,加消导之品,如焦三仙各10克、焦槟榔6克、鸡内金10克、皂角3克。
1700776392
1700776393 (二)清肺涤痰,逐瘀排脓,以定喘咳
1700776394
1700776395 风热外袭,痰热内结,热郁于肺,发为肺痈,吐脓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清肺涤痰、逐瘀排脓法。
1700776396
1700776397 苇茎(粗芦根)40~60克 薏苡米2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苦梗20克 生甘草10克 鱼腥草20克 地丁10克 犀黄丸3克(分服)
1700776398
1700776399 加减法:
1700776400
1700776401 若热重脓成,脉象有力,方中加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败酱草30克、川贝母3克(研冲)。
1700776402
1700776403 若热减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片姜黄6克、杏仁10克、三七粉3克(冲)。
1700776404
1700776405 若脓已排,气血不调,以调养气血为务,方中加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3克、茜草6克、苏木3克。
1700776406
1700776407 (三)清肺热兼以润燥,肃喘咳而止痰红
1700776408
1700776409 燥热伤肺,发热头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甚则痰中带血丝,喘息气急,鼻燥咽干,心烦口渴,胸胁疼痛,少气乏力,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象细弦小数。此燥热耗气,肺津亏损之证,宜清肺润燥法。
1700776410
1700776411 沙参20克 杏仁10克 麦冬10克 生石膏10克(先煎) 桑叶10克 炙杷叶15克 旋覆花10克(包) 瓜蒌仁30克 阿胶10克(烊化)
1700776412
1700776413 加减法:
1700776414
1700776415 若老年气分太亏,脉象轻取濡软,沉取弦细,舌苔尚润,方中加太子参6克,或用西洋参粉3克(分服)。
1700776416
1700776417 若燥势较甚,大便干结,舌绛干裂,加知母6克、天冬10克、郁李仁10克、川石斛10克。
1700776418
1700776419 燥热阴伤,消化欠佳,舌苔老黄根厚时,加焦三仙各10克、黛蛤散10克(布包)、黄芩10克。
1700776420
1700776421 (四)宣肺清暑,兼止咳喘
1700776422
1700776423 暑热犯肺,身热头晕,咳喘少痰,胸胁闷痛,心烦口渴,苔薄黄,脉数,两寸有力。用宣肺清暑方法。
1700776424
1700776425 前胡6克 牛蒡子6克 川贝母粉3克(冲) 马兜铃3克 杏仁6克 瓜蒌皮10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桔梗6克 桑叶10克
1700776426
1700776427 加减法:
1700776428
1700776429 若暑热在卫分,有恶寒发热,头晕恶心者,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后下),以疏表宣阳。
1700776430
1700776431 若暑热夹湿,苔白胸闷时,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冬瓜子30克。
1700776432
1700776433 若小溲赤热,湿热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克(布包入煎)。
1700776434
1700776435 (五)宣郁折热,以畅胸阳
1700776436
[ 上一页 ]  [ :1.7007763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