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510
大黄6克(后下) 元明粉5克(冲) 全瓜蒌30克 枳实6克 大青叶15克 竹叶3克
1700776511
1700776512
加减法:
1700776513
1700776514
若神志不清,谵语较重者,可加菖蒲6克、郁金6克、紫雪散1~3克(冲服)。
1700776515
1700776516
若舌红且干,津液大伤,可加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连翘10克、芦根20克、茅根20克。
1700776517
1700776518
(十二)增阴液以润其燥,苦咸寒而通其腑
1700776519
1700776520
素体阴亏,津液内乏,又患温病,阴分更伤,身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苔焦黑,脉沉细弦。此阴不足而腑气实,阴愈亏而热愈炽,肠愈燥而阴愈耗,虚实夹杂,用滋阴攻下,增水行舟方法。
1700776521
1700776522
元参30克 麦冬10克 生地黄25克 沙参10克 知母10克 元明粉3克(冲) 大黄粉1.5克(冲)
1700776523
1700776524
加减法:
1700776525
1700776526
若体质尚强实者,可加瓜蒌30克、郁李仁10克、焦麦芽10克。
1700776527
1700776528
(十三)滋阴液兼益其气,祛腑实以解热结
1700776529
1700776530
温热内结阳明,应下失下,身热腹满,口燥咽干唇裂,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苔黄燥或焦燥,脉沉细无力。此腑实未去,而气阴大伤,用攻补兼施,标本两顾方法。
1700776531
1700776532
细生地15克 元参15克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白芍20克 元明粉1.5克(冲) 大黄粉1.5克(分冲)
1700776533
1700776534
浓煎分2次服。第1次药后30分钟,加服人参粉3~6克。第2次药后30分钟,仍服人参粉3~6克。俟转矢气,为欲便也。
1700776535
1700776536
加减法:
1700776537
1700776538
若病人阴分大伤,舌瘦且干,可用西洋参粉3~6克代人参粉。
1700776539
1700776540
(十四)攻下热结,宣肺化痰,以定其喘
1700776541
1700776542
温热夹痰内壅于肺,下灼大肠,表里同病,喘息胸闷,潮热便秘,痰涎壅盛,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沉滑数,右寸实大。肺气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腑实热结不祛,上迫于肺,更使肺气不降。肺与大肠,互为因果,遂成恶性循环,急当攻下热结,以降肺气,宣肺化痰,以通腑实,肺气得降,大便得通,其喘自平。
1700776543
1700776544
杏仁10克 瓜蒌皮20克 炙杷叶15克 生石膏15克(先煎) 生大黄粉2克(冲)
1700776545
1700776546
加减法:
1700776547
1700776548
若属肺气不宣,气机失调,可加苏叶1~2克、前胡6克、生紫菀6克。
1700776549
1700776550
若痰稠黄黏时,加远志10克、黛蛤散10克(包)、生海石10克、旋覆花10克(包)、芦根20克、茅根20克。
1700776551
1700776552
(十五)清化痰热以畅胸阳,攻下热结而通腑气
1700776553
1700776554
痰热壅滞胸脘,燥屎踞结大肠,痰涎壅盛,胸脘痞满,身热口渴,腹满便秘,舌苔黄燥,脉沉滑而躁。用清化痰热,攻下热结方法。
1700776555
1700776556
瓜蒌仁20克 枳实6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川连粉2克(冲) 元明粉2克(冲) 旋覆花10克(包) 杏仁10克 大黄3克
1700776557
1700776558
加减法:
1700776559
[
上一页 ]
[ :1.700776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