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610
1700776611
若少阳胆经热郁较重,服上方后疗效不明显,可加柴胡6克、川楝子6克、蝉衣3克。
1700776612
1700776613
若湿滞气机,与胆热互阻,可加佛手片10克、绿萼梅6克、香附10克。
1700776614
1700776615
(二十)宣燥热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窍
1700776616
1700776617
燥热化火,上攻清窍,气血壅滞,耳鸣目赤,齿龈肿痛,咽喉肿疼,口鼻干燥,舌苔薄黄而干,脉象滑数。用清宣燥热方法。
1700776618
1700776619
薄荷1克(后下) 连翘10克 炒栀皮6克 桔梗6克 蝉衣3克 生甘草6克 桑叶10克
1700776620
1700776621
加减法:
1700776622
1700776623
若齿龈肿痛者,加白芷1克、防风6克、生石膏15克(先煎)、黄芩10克。
1700776624
1700776625
若头晕者,加苦丁茶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
1700776626
1700776627
若目赤者,加木贼10克、晚蚕砂10克、竹叶6克、野菊花10克、赤芍10克。大便干者,加龙胆草5克。
1700776628
1700776629
若咽痛者,加牛蒡子5克、黄芩10克、茅根20克、芦根20克。
1700776630
1700776631
(二十一)清透热邪,以解温疟
1700776632
1700776633
温疟之发生,乃因邪热壅盛于里,阻滞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津液耗伤所致。症见但热不寒,骨节烦疼,苔黄脉数。用清透热邪方法。
1700776634
1700776635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粳米30克 桂枝木10克 炙甘草6克 青蒿梗10克 芦根20克
1700776636
1700776637
加减法:
1700776638
1700776639
若舌苔黄厚垢腻,胃肠滞热不清者,加焦四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
1700776640
1700776641
注:此处所论之“温疟”,非属能查到疟原虫之疟疾,乃指但热不寒、骨节烦痛之证。即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说:“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700776642
1700776643
(二十二)疏风清热以畅气血,解毒消肿而定其痛
1700776644
1700776645
大头瘟或痄腮,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寒罢热增,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咽喉红肿且痛,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数而有力。此风温时毒侵袭卫、气,用疏风清热解毒方法,以消其肿痛,俟热祛毒解瘀化,则病自愈矣。
1700776646
1700776647
薄荷2克(后下) 牛蒡子6克 桔梗6克 片姜黄6克 黄芩15克 酒川连3克(或马尾连10克) 生甘草6克 元参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10克 马勃3克
1700776648
1700776649
外用如意金黄散15克,醋调外敷,保持湿度,以散热消肿。
1700776650
1700776651
加减法:
1700776652
1700776653
若初起寒热不退,热郁不宣者,当加用风药,如蝉衣6克、防风3克。
1700776654
1700776655
若热郁不开,大便不通,舌苔老黄垢厚,口气甚恶者,方中加大黄3~6克,或紫雪散1~3克(冲)。并禁服荤、腥、黏滞食物,只进稀粥。
1700776656
1700776657
若热郁已开,火势急甚,肿势较重,红肿发亮,脉象弦滑有力者,即于方中去疏风之药,加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如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花粉15克、蚤休10克、银花30克。
1700776658
1700776659
若热势已减,肿势已消,皮肤湿疹加重,或流黄水,乃湿邪为患,忌食糖类食物,加二妙散以祛湿,并少入疏风之品以化湿,且可外用二妙散醋调敷。
[
上一页 ]
[ :1.700776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