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675
蝉衣6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芩10克 生栀子6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生甘草6克 银花15克 元参25克 丹皮10克 鲜芦、茅根各30克
1700776676
1700776677
加减法:
1700776678
1700776679
1700776680
若热郁血分,舌绛且干,痧不透,可于方中加犀角粉0.5克(冲) 赤芍10克 紫草10克 地丁草10克
1700776681
1700776682
若咽喉肿痛时,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钟口含一次。
1700776683
1700776684
1700776685
若痧大致透齐,可于方中再加凉血育阴之品,如生地15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1700776686
1700776687
(二十四)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以退低热
1700776688
1700776689
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退,但余热未清,低热口干,心烦胸闷,纳谷不香,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细弱略数。证属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胃失和降,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为宜。
1700776690
1700776691
竹叶3克 生石膏9克(先煎) 半夏10克 麦门冬10克 甘草3克 沙参30克
1700776692
1700776693
加减法:
1700776694
1700776695
若年老体弱,中阳不足,脉象虚濡,舌胖苔白者,加人参粉1~2克(冲)。
1700776696
1700776697
若舌苔黄厚,或根腻厚者,可加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以消滞畅中。
1700776698
1700776699
(二十五)滋润肺胃,兼以益气,退其低热
1700776700
1700776701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肺胃阴伤,津液亏乏,低热不退,口燥,咽干,或见干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用滋润肺胃,兼以益气方法,以退其低热。
1700776702
1700776703
北沙参10克 肥玉竹6克 冬桑叶9克 麦门冬10克 生扁豆10克 生苡米10克 生甘草3克 芦、茅根各30克
1700776704
1700776705
加减法:
1700776706
1700776707
若虚热化火,舌绛口干者,可于方中少佐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连3克。
1700776708
1700776709
若阴虚脉细数者,可加地骨皮10克、青蒿梗3克、炙鳖甲10克,以清虚热。
1700776710
1700776711
若阴虚化燥,咳而痰红者,加阿胶珠10克、羚羊角粉1克(冲)、干荷叶10克。
1700776712
1700776713
(二十六)益其气兼以育阴,培后天求其纳谷
1700776714
1700776715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气阴两伤,夜寐不安,气短乏力,胃不思纳,脉濡弱而按之细弦。用益气育阴方法,以培植后天,促其胃纳。
1700776716
1700776717
党参6克 天门冬10克 干地黄15克 砂仁1克 北沙参15克
1700776718
1700776719
加减法:
1700776720
1700776721
若阴虚而血不养神,心烦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克、生牡蛎20克(先煎)。
1700776722
1700776723
若气虚较甚者,可加茯苓15克、炙草10克。
1700776724
[
上一页 ]
[ :1.7007766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