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7125
1700777126
旋覆花6克(包) 木香3克 砂仁2克 枳壳6克 生白术3克 焦神曲6克 香稻芽10克 茯苓20克
1700777127
1700777128
加减法:
1700777129
1700777130
若胸胁痛者,加佛手片10克、橘叶3克、片姜黄6克。
1700777131
1700777132
若舌淡苔白润,脉象沉濡者,加太子参3~6克,以观其后,视其动静,再议补正。
1700777133
1700777134
病后调理,防其复发,是善后的主要方面,在湿热病后,更属重要。其调理不当而复发者,一般分三种情况:①食复:因过食而发热又作。②劳复:病后过于劳累,而发热又作。③感冒复:病后重感新邪而发热又作。均须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1700777135
1700777136
(八)温阳以化气,利水而消肿
1700777137
1700777138
湿热病后期,由于湿遏伤阳,温化失权,心阳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气泛滥。症见心悸头晕,肢冷身肿,舌胖嫩苔水滑,脉沉弱或沉迟。用温阳行水方法,仿真武汤意。
1700777139
1700777140
淡附片6克(先煎)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生姜3克 淡干姜6克
1700777141
1700777142
加减法:
1700777143
1700777144
若阳虚中气不足者,加党参10克、生黄芪20克、炙草10克。若中气过虚时,可加人参粉3克(冲)。
1700777145
1700777146
二、湿热并重(四法)
1700777147
1700777148
(一)苦以泄热,燥以祛湿,宣通三焦
1700777149
1700777150
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升降失和,身热心烦,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色黄味臭,舌苔黄腻,甚则糙垢,脉象濡数,或濡滑,按之小数。用燥湿与清热方法,仿连朴饮。
1700777151
1700777152
淡豆豉10克 炒山栀6克 前胡6克 川连6克 厚朴6克 半夏10克 菖蒲6克 杏仁10克 芦根20克
1700777153
1700777154
加减法:
1700777155
1700777156
苦、燥、宣三法合用治湿热郁阻,要根据病情,随时加减,但三者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影响。若热邪盛者,先以苦寒为主;湿重时,可重用温燥药,但亦须注意其热,总以宣通阳气,畅达三焦为宣,俟阳通湿化,则热随湿减。
1700777157
1700777158
(二)清其郁热化其湿邪,通利三焦而退潮热
1700777159
1700777160
湿热并重,必以脾、胃为中心。升降分化无权,必弥漫三焦。湿热互阻,邪无出路,故潮热汗出,心烦口渴,胸脘痞闷,呕恶便溏,小便黄少,舌红苔灰白且垢,脉象濡数互见。当根据濡与数之偏颇,判断湿与热孰轻孰重,决定治疗重点。
1700777161
1700777162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6克 杏仁10克 滑石10克 黄芩6克 陈皮5克 马尾连10克 片姜黄6克 厚朴6克 半夏10克 通草3克
1700777163
1700777164
本方乃杏仁滑石汤合栀子豉汤化裁而成。治湿热必当先宣而后清。因湿邪不宣,则热邪无由而出,故用栀、豉以先宣阳化湿,这是本人的看法,也是承先师之经验,用于临床是有一定疗效的。
1700777165
1700777166
加减法:
1700777167
1700777168
根据脉形,若濡软、沉濡、沉缓、沉弱者,仍以宣湿、燥湿为主。再根据兼脉,如弦、滑、数之程度,而判定热郁之浅深,斟酌加减用药。
1700777169
1700777170
(三)分消湿热以祛其邪,宣展气机而退寒热
1700777171
1700777172
湿热之邪郁阻三焦,气机滞塞,寒热交作,头晕目弦,脘痞腹胀,泛恶作呕,舌苔黄腻,脉象濡滑。气道不利,水道不通,可用分消湿热方法。
1700777173
1700777174
黄芩6克 马尾连10克 半夏曲10克 茯苓20克 竹茹6克 陈皮5克 苏梗10克 滑石10克 青黛粉2克(冲)
[
上一页 ]
[ :1.7007771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