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7750
1700777751
若药后得汗而表解,痰热仍未尽除者,加清热化痰之品,如苏子3克、莱菔子5克、冬瓜子10克。
1700777752
1700777753
若表邪已解,内热较重,舌红口干,脉滑数,可以清热为主,酌情加化痰之药,如陈皮1克、浙贝母3克、黄芩5克、蝉衣3克。
1700777754
1700777755
(二)清肺热兼以化痰,泄其火肃降止咳
1700777756
1700777757
肺炎表邪已解,仍然身热咳嗽,口干渴饮,咽红且痛,呼吸气促,夜不能睡,舌苔浮黄,脉象滑数。可用清肃化痰方法。
1700777758
1700777759
麻黄1克 生石膏8克(先煎) 杏仁3克 黄芩6克 连翘5克 浙贝母10克 芦、茅根各8克
1700777760
1700777761
加减法:
1700777762
1700777763
若属热重,舌红,尖部起刺,指纹深紫至气关者,方中加知母3克、花粉3克、钩藤6克(后下)、天竺黄6克。
1700777764
1700777765
若痰火过盛,必以清泄痰火为主,可于方中合入泻白散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药如桑皮6克、地骨皮5克、甜葶苈2克、瓜蒌10克,或加珠黄散1.5克(冲)。
1700777766
1700777767
若热盛而神志不安,甚则作惊或抽搐时,当加用清心凉肝之品,如羚羊角粉1克(冲),或紫雪散0.3~0.5克(冲)。
1700777768
1700777769
(三)清痰火兼以化滞,泄肺热以平喘咳
1700777770
1700777771
高热烦躁,咳喘鼻煽,面部青紫,舌苔老黄,大便干结,或高热致惊,甚则抽搐。此乃食滞与内火互阻之象,急以清肺化痰导滞方法治之。
1700777772
1700777773
麻黄1.5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杏仁6克 浙贝母6克 鸡内金3克 天竺黄6克
1700777774
1700777775
加减法:
1700777776
1700777777
若热盛便干惊搐者,方中加紫雪散1克(冲)。
1700777778
1700777779
1700777780
1700777781
1700777783
赵绍琴医学全集 附:丸、散、膏方
1700777784
1700777785
某些慢性病,不宜久服汤药,可用丸、散、膏剂缓缓调理,多能收效。兹将本人多年临床使用有效之方附列于后,以备参考。
1700777786
1700777787
(一)化痰湿、宣肺气、肃降定喘,消食滞、健脾胃、培土生金
1700777788
1700777789
慢性咳嗽气喘,脾肺气虚,由于饮食不慎,消化欠佳,脾胃运化失权,水、湿、痰浊互阻,用化痰湿、宣肺气、肃降定喘,消食滞、健脾胃、培土生金方法,配水丸缓缓图之。并宜节制饮食,增加体力锻炼。
1700777790
1700777791
定喘水丸方
1700777792
1700777793
云茯苓30克(连皮土炒) 制半夏30克 炙甘草15克 生、炒白术各30克 川贝母30克 远志30克 苦杏仁30克(去皮尖) 枇杷叶30克 鸡内金60克 苏子20克 香稻芽90克 焦麦芽60克 炒莱菔子30克 六神曲50克 佛手片20克 水炒竹茹30克 花槟榔30克 泽泻15克 新会陈皮20克 生、熟苡米各30克 生海浮石50克
1700777794
1700777795
上药选配道地,如法炮制,研极细末,用海蜇头150克、荸荠150克、鲜梨250克(连皮去核切片)、大红枣30枚,共煎浓汤,拌匀为丸如小梧桐子大,滑石为衣。每日早、晚各服6克,温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忌辛、辣、油重、过咸、过甜饮食。
1700777796
1700777797
(二)养肺阴、润肺燥、化痰止咳,调脾胃、助消化、兼治中焦
1700777798
1700777799
肺阴不足,燥热内生,咳嗽经久不愈,痰中有时带血,或有低热,心烦梦多,甚则消化不良,纳谷不馨,舌红唇干,脉象细数。用本法制膏滋药调治。
[
上一页 ]
[ :1.700777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