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7850
1700777851
调经膏滋药方
1700777852
1700777853
全当归60克 赤、白芍各30克 生、熟地黄各30克 川芎30克 旱莲草60克 女贞子60克 益母草60克 料豆衣60克 首乌藤60克 金樱子30克 楮实子60克 菟丝子30克 制半夏30克 新会皮30克 砂仁10克(研细后加) 片姜黄60克 柴胡20克 防风10克 茯神木60克 合欢花20克 独活10克 紫贝齿60克 生牡蛎60克 丝瓜络60克 桑枝60克 鸡内金60克 焦麦芽60克 炒香稻芽60克 六神曲60克 茺蔚子60克 沙苑子60克 泽泻10克 阿胶60克(后加) 肉桂粉10克(后加)
1700777854
1700777855
上药选配道地,如法炮制,共入紫铜锅内,以武炭火浓煎,至气味相透,滤净渣滓,徐徐浓缩,加白蜂蜜180克、冰糖80克,文火徐徐收膏,至滴水成珠为度,方中阿胶、肉桂粉、砂仁粉加入,以香气出为好。用瓷罐或玻璃罐收贮,俟冷加盖。放阴暗处,防腐、防潮、防热。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温开水化服。如遇感冒暂停。
1700777856
1700777857
(八)消食滞、泄胆热,佐以杀虫、化疳积、祛实邪,寓补于攻
1700777858
1700777859
小儿消化不良,食滞胃脘,吐酸嗳腐,腹中经常作痛,腹大青筋暴露,形体日渐消瘦,面色黑滞,大便稀而夹滞,夜寐不安,时易惊醒。病似“大实若羸状”,属疳积重证,用本法配散剂治之。
1700777860
1700777861
化疳积散剂方
1700777862
1700777863
胡黄连20克 葛根20克 生白术30克 枳实2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 使君子60克 雷丸60克 榧子肉60克 鹤虱30克 山楂120克 焦六曲80克 大黄10克 水红花子60克 防风60克 京三棱20克 蓬莪术20克 鸡内金140克 香稻芽100克 蝌苨虫120克(即蝌蚪晾干用)
1700777864
1700777865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早服3~6克,或10~12克,加白糖30克左右,用开水冲拌,徐徐服下,其味酸甜,可代早餐。
1700777866
1700777867
*注:犀角,现已禁用。凡本书所用之犀角,均可用30倍量的水牛角代替入煎剂。
1700777868
1700777869
1700777870
1700777871
1700777873
赵绍琴医学全集 赵绍琴内科学
1700777874
1700777876
序
1700777877
1700777878
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赵绍琴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太医院院使,20世纪20年代被公推为北京最早的中医学社名誉社长。赵氏幼承庭训,尽得家传。1934年即继承父业,悬壶北京。后师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又得数家名医绝技。遂集家学与名师妙术于一身,以三代御医之后名于京都。
1700777879
1700777880
赵绍琴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40余年,一生献身于中医事业,为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医人才培养、为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他很早就名著京华、誉满海内。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早在60年代就对赵氏的医术、医风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平正轻灵。晚年的赵绍琴,医术更加精湛,学术上自成一家,在温热病、湿热病、肾脏病、内科疑难病辨治及舌诊、脉学等许多领域都提出了精辟的、独到的学术见解。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以其精湛的医术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而且把他毕生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学。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说的“大医精诚”,应视为医者的最高境界,赵绍琴教授就是这样的苍生大医。
1700777881
1700777882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和赵绍琴教授相识、相知几十年,为中医振兴共同奋斗了几十年。早在几年前,就听说赵绍琴教授著有《赵绍琴内科学》,为其毕生临床经验之集大成者,惜乎赵氏生前未能付梓。现该书由其弟子整理出版,以了却赵氏传医授道、济世活人之夙愿。此书之传世也,读之者受其惠,用之者受其惠,为医者受其惠,患病者受其惠。有此书在,赵绍琴不朽矣。
1700777883
1700777884
1700777885
1700777886
1700777887
2001年7月1日于北京
1700777888
1700777889
1700777890
1700777891
1700777893
赵绍琴医学全集 自序
1700777894
1700777895
我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先父赵文魁老先生原系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院使(即院长),医术精湛,尤长于《内经》、《难经》、温病、伤寒。先父平生忙于诊务,很少著述。由于耳濡目染的缘故,我从小就酷爱祖国医学,自幼即在先父督导下背诵了《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这算是我学医的启蒙教育。
1700777896
1700777897
13岁时,先父委托其门人瞿文楼先生(清光绪年间太医院吏目)给我讲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经典著作。先生要求严格,所讲述的科目中,有不少都由瞿老亲自手抄交我背诵(有的手抄本我现仍很好地保存着)。如《素问》,瞿老不仅要求领会其意,且要求背诵原文及王冰注。自幼家学及瞿老四年多的讲授,使我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1700777898
1700777899
1934年,先父去世,我遂继承父业,悬壶北京。从那时起,我每日轮流到韩一斋(先父之门人,清末太医院御医)及汪逢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生处跟师临床学习,聆听教诲。韩、汪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态度谦和,诲人不倦。讲解经典,博引众籍,多参以己见;论及病证,侃侃而谈,必深究其理。临证问病,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望闻问切,理法方药,条理井然。其言谈音容,犹历历在目,然至今已忽忽六十年矣!现仅将能回忆起的跟诸老学习情况及诸老教诲择其精要者,并略附个人体会于后,备同志们参考。
[
上一页 ]
[ :1.700777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