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8700
1700778701
(4)若凉遏重,脉沉迟,面色淡者,加干姜3克。
1700778702
1700778703
(5)若素体中虚,复感暑湿者,证候多表现为湿邪阻遏中阳,胸闷,中满,闷咳较重,舌胖,苔滑腻,治宜醒脾燥湿,芳化湿浊。方中可加用草豆蔻2克、干姜3克、茯苓10克。
1700778704
1700778705
(六)湿邪咳重
1700778706
1700778707
主症:咳嗽痰多而稀,色白,体胖,胸闷,头重,乏力,腰转不利,舌白苔腻厚,脉沉软滑缓。
1700778708
1700778709
治法:芳香化湿,肃肺化痰。
1700778710
1700778711
方药:苏叶6克 藿香10克(后下) 前胡6克 浙贝10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陈皮6克
1700778712
1700778713
方药分析:方中苏叶辛开湿邪;藿香芳香化湿;前胡、杏仁、浙贝宣肺降气,化痰止咳;半夏、陈皮、厚朴燥湿理气。
1700778714
1700778715
加减法:
1700778716
1700778717
(1)若胸闷较重,痰涎壅滞,脉滑实有力者,加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降气化痰止咳。
1700778718
1700778719
(2)若湿蕴化热,痰热阻肺者,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法,可用黄芩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
1700778720
1700778721
(3)若有表寒,表现为恶寒,周身不适,脉浮滑者,可加苏叶3克、防风6克、羌活6克,增强疏表散邪之力。
1700778722
1700778723
二、内伤咳嗽
1700778724
1700778725
(一)肺阴不足
1700778726
1700778727
主症:咳嗽日久,咳嗽短促轻微,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两颧发红,夜间口干,喉干嘶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夜寐梦多,面色褐浊,舌红且干,甚则起刺,脉细弦小数。
1700778728
1700778729
治法:养阴润肺,降逆止咳。
1700778730
1700778731
方药:银柴胡6克 白芍12克 鳖甲12克 知母6克 地骨皮10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川贝6克 沙参10克
1700778732
1700778733
方药分析:方中银柴胡、沙参、地骨皮甘寒以清虚热;鳖甲入阴分,清热除蒸;白芍、天冬、麦冬、知母养阴润肺;川贝止咳化痰。
1700778734
1700778735
加减法:
1700778736
1700778737
(1)阴虚内热较重者,加青蒿梗6克,芳香退热。
1700778738
1700778739
(2)阴虚阳亢、热伤血络而咯血者,加芦根20克、茅根20克、赤芍10克、小蓟10克,清热凉血,养阴退热。
1700778740
1700778741
(3)火郁于内,症见口干舌绛,畏寒怕冷,治宜苦宣折热方法,用苦桔梗10克、栀子6克、淡豆豉10克、黄芩10克、炒连翘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
1700778742
1700778743
(4)肾阴亏虚,水不生金,宜补肾增水,润肺止咳,可加用生地10克、熟地10克、芡实米10克、百合10克、生牡蛎10克。
1700778744
1700778745
(二)内热阴伤
1700778746
1700778747
主症:血虚木郁日久,阴分早伤,阴虚则阳亢,亢则化火,灼阴伤肺,见心烦,干咳无痰,口干,便秘,舌红,脉多细数。
1700778748
1700778749
治法:滋阴清热,调肝疏郁,肃肺止咳。
[
上一页 ]
[ :1.70077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