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092e+09
1700779092
1700779093 晋汉以前,中医主要论述了饮病学说。自隋唐至金元,在饮病学说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证的学说,《症因脉治·痰症论》:“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痰五条。夫风痰有外感与内伤;湿痰、燥痰有外感,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一般把痰证分两大类:“因病而生痰者,有热痰、寒痰、风痰、湿痰、燥痰等。因痰而致病者有痰饮、痰火、痰包、痰核、痰症、顽痰、伏痰、宿痰等病证。”
1700779094
1700779095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耳源性眩晕、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幽门梗阻、神经官能症、癫痫、甲状腺肿大等病,可以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1700779096
1700779097 【病因病机】
1700779098
1700779099 痰饮的产生,主要为水谷精气的运化、输布失调所致。《诸病源候论》云:“痰饮者,由于气脉闭塞,津液不调,水饮内结在胸府,结而成痰。”饮食水谷在脾胃,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又必须经脾的输布转化,得肺之治节,肾阳之蒸腾及三焦气化的作用,可化为血,或为津液,输布、营养全身,发挥多种生理作用之后,变为浊气、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若肺失治节,脾不健运,肾阳不能蒸腾,三焦失于气化,则水谷精气不得输布,生化停滞,遇阴寒则聚而为饮,遇火热则煎熬成痰。《金匮翼》中说:“人之有形,借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所始终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设三焦气涩,脉道不通,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运,因之聚饮。”强调三焦气机通畅在痰饮形成中的重要性。水谷精气凝聚成痰,虽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有关,但中焦脾失健运、斡旋不行是产生本病的关键。因脾失健运,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必致水液津气内停,流溢各处,积而成痰饮。故《四圣心源》中亦云:“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源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
1700779100
1700779101 形成饮证的病因大致有外感寒湿、饮食不节、恣食饮凉、阳气虚弱等几类。痰证之成因则有外感湿邪或风热、脾阴不足、肾阴肾阳亏虚等几方面,其他如肝气疏泄,横逆克脾,影响脾之运化,聚湿生痰;肺热且燥,津液不足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
1700779102
1700779103 【论治】
1700779104
1700779105 (一)痰湿阻肺
1700779106
1700779107 主症:痰湿内蕴,风邪外袭,胸胁满闷,时或烦躁,咳痰清稀,多是泡沫,时时恶风汗出,面部发青,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1700779108
1700779109 治法:疏风宣肺,肃降化痰。
1700779110
1700779111 方药:前胡6克 浙贝12克 紫菀6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胆南星10克 钩藤10克
1700779112
1700779113 加减法:
1700779114
1700779115 (1)若表邪未解,尚有寒热,甚则头项强痛,必须重用疏表宣肺,方中加苏叶6克;若寒多热少者,则加麻黄3克、葛根6克。
1700779116
1700779117 (2)若痰饮,加重化痰之品,如半夏10克、瓜蒌10克、浙贝10克。
1700779118
1700779119 (3)若舌苔腻、根厚者,食滞停留也,当佐以消导,加莱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79120
1700779121 (二)痰热蕴肺
1700779122
1700779123 主症:咳嗽痰多,其痰色黄黏稠,或结成痰块,心烦,口干思凉,面赤唇焦,阵阵汗出,大便干,小溲黄少,舌红,苔黄根厚,脉洪滑数。
1700779124
1700779125 治法:苦泄其热,肃降化痰。
1700779126
1700779127 方药:黄芩12克 炒山栀10克 前胡6克 生石膏25克 杏仁10克 莱菔子12克 冬瓜子30克瓜蒌30克 大黄6克 芦根30克
1700779128
1700779129 加减法:
1700779130
1700779131 (1)若属痰热较重,或兼肝热阴伤之时,可加黛蛤散10克(布包)或青黛6克(冲服)。
1700779132
1700779133 (2)若属痰实火热,当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或再加葶苈子3克以泄肺热。如大便干结者,可加生大黄3克以泄实热。
1700779134
1700779135 (3)咳嗽较甚者,加枇杷叶10克、浙贝10克、百部10克。
1700779136
1700779137 (三)阴虚燥痰
1700779138
1700779139 主症:阴虚热盛而成燥痰,痰火郁热日久,肺阴受伤,气粗喘促,痰黏成块,或胶黏如米粒,舌瘦质红尖绛,脉象细弦小数。
1700779140
1700779141 治法:清燥救肺。
[ 上一页 ]  [ :1.7007790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