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9293
1700779294
汉以前无劳瘵专名,一般认为《金匮要略》“虚劳病”可以包括本病。《中藏经》称本病为“传尸”。《肘后方》称本病为“尸注”、“鬼注”。“注”即相互传注之意,是强调了本病的传染性。唐《千金方》称本病为“尸疰”、“鬼疰”,并将本病列入肺脏病篇,明确本病病位在肺。宋代《三因方》才称本病为“劳瘵”。现在一般都称本病为“劳瘵”。
1700779295
1700779296
唐《千金方》提出“劳热生虫在肺”。《外台秘要》也指出,“肺劳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认为本病由虚劳内热产生的肺虫引起。《丹溪心法·劳瘵》云:“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强调了劳瘵形成的内在因素。
1700779297
1700779298
本病的病机,朱丹溪强调是“火盛金衰”。《丹溪心法·劳瘵》又云:“劳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龚廷贤《寿世保元·劳瘵》则进一步指出:“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劳瘵》提出“痰瘀稽留”之说,在本病病机方面又有所发挥。
1700779299
1700779300
本病的治疗,《三因方》强调“杀虫”。《医宗必读》提出“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大法,其中特别强调杀虫一法,认为“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耳”。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则强调养阴,认为“当以诸补阴药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强调本病治疗要重视补虚、祛痰两方面。他认为:“不治其虚,但杀其虫,病终不愈也。”又认为:“究虫之生,乃由瘀血停聚,热蒸湿腐,又被肝风扇动,是以化生痨虫。既变成虫,则从虫治之,而亦须兼去瘀血,以除其根,清湿热以涤其源,息风木以靖病机,聚毒药以杀其虫。”
1700779301
1700779302
【病因病机】
1700779303
1700779304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外因是痨虫传染,内因是气血虚弱,阴精耗损。病位在肺。病变性质为阴虚肺热,发病及病机演变主要取决于正气强弱。
1700779305
1700779306
1. 痨虫传染 痨虫又称肺虫、瘵虫。都是指引起本病的生物性病原。现代医学已明确本病的病因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痨虫传染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因素。
1700779307
1700779308
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肺失清肃,而致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如伤及肺中脉络,则咯血,或痰中带血;痨虫致病最易伤阴,阴伤则虚热生,故见潮热、盗汗等症。
1700779309
1700779310
2. 阴虚内热,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阴血亏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素体薄弱,或嗜欲无度,忧思劳倦,大病、久病后失调,或误治、失治等,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内虚,抗病力弱,痨虫乘虚内袭伤人,侵蚀肺叶。
1700779311
1700779312
本病的形成,往往是内、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正气不足之人,最易感染成疾。正如《仁斋直指方·痨瘵》所云:“人能平时爱护正气,保养精血,瘵不可得而传……精血内耗,邪气外乘。”正气强弱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肺痨病传变、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正气较强,则能抗御痨虫,使病变局限并逐渐恢复。
1700779313
1700779314
【辨证】
1700779315
1700779316
1. 详辨主症特点 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经过,甚为繁复。但概而言之,则以咳嗽、咯血、骨蒸潮热、自汗、盗汗为主症,可以出现在本病的各个阶段,随其病变的轻重,而有不同表现。因此这些主症,就成为辨证的中心和临床辨证治疗的依据。临床辨证要辨其中何症为主,并据此辨别病理性质、病机演变。如咳嗽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咳吐不爽,咳声轻微而短促,午后或夜间加重,此为气阴两伤之象;骨蒸潮热,发热每于午后开始,暮夜为甚,多数为低热,手摸之初不觉热,久扪则灼手,常为阴虚火旺之象;胸痛,则为肺阴不足,痰瘀阻滞,脉络失和之故。
1700779317
1700779318
2. 辨病位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可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本病初起,病变部位一般在肺。痨虫袭肺,肺阴不足,肺气受损,多见干咳少痰、咳声低微短促、身疲无力、咯血、咽燥等;肺虚不能输布津液,肾失资生之源,病及于肾,肾阴亏损,虚火扰动,则见骨蒸潮热、梦遗失精、女子经闭等;甚则真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亢盛,水火不交,心肝火旺,上炎于肺,消灼肺阴,而为盗汗、不寐、烦躁善怒、胸胁疼痛等;肺气虚又耗夺母气以自养,而病及于脾,脾虚气弱,而见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甚则阴损及阳,脾肾阳虚,还可见浮肿、肢冷、气喘、唇舌紫暗等。
1700779319
1700779320
3. 辨阴虚、火旺、气虚的不同 阴虚、火旺、气虚是本病常见的3种病机。在病程的各个阶段,或据体质的情况,而各有不同表现。一般来说,本病初起多见气阴两虚,痨虫侵蚀于肺,先伤肺气,再耗阴血,气阴两虚,清肃之令不行。如素体脾肺气虚,或久咳伤肺,则以气虚为主;如先天禀赋不强,后天消耗无度,阴血虚亏于内,痨虫侵袭,则以阴伤病机为主;如肺痨日久,肺阴伤,久则及肾,肺肾阴血皆亏,则可见阴虚火旺之象;如素嗜烟酒,偏食辛辣刺激,郁热于内,阴血俱伤,痨虫侵袭后,易见火旺之象。
1700779321
1700779322
【论治】
1700779323
1700779324
(一)咳血
1700779325
1700779326
主症:咳嗽日久,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则咯血,脉细弦小数,舌红少苔、形瘦且干,五心烦热,夜间口渴,两颧红赤,咽喉疼痛,声音嘶哑。
1700779327
1700779328
治法:养肺阴,润肺燥,清热止红。
1700779329
1700779330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用:银柴胡9克 白芍12克 炙鳖甲12克 地骨皮12克 川贝粉3克(冲) 沙参15克 知母6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1700779331
1700779332
加减法:
1700779333
1700779334
(1)若阴虚肝热较重时,加鲜茅根30克、鲜藕连节30克、干荷叶10克、百合10克、干地黄10克,甚则加水牛角10克。
1700779335
1700779336
(2)若痰中带血,或咯血较多时,加青黛粉10克(冲)、云南白药1克,或加三七粉1~2克(冲)。
1700779337
1700779338
(3)若脉按之弦滑数,心烦急躁者,可加鲜生地30克、川楝子10克、牛膝3克、小蓟12克。
1700779339
1700779340
(4)苔白脉弱者,气分亦虚,可加太子参10克。
1700779341
1700779342
(5)若由于气虚不能固表,咳后阵阵汗出者,加浮小麦30克、生牡蛎20克、玳瑁10克。
[
上一页 ]
[ :1.7007792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