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382e+09
1700779382
1700779383 (5)若汗出已轻,胸闷如痞,脉濡苔腻,此属湿邪郁于中焦之象,方中加陈皮6克、半夏10克、苍术3克,以观其后。
1700779384
1700779385 (四)盗汗
1700779386
1700779387 主症:睡中汗出,随潮热而增,脉象弦细,舌红少苔,心烦急躁,夜寐不安。
1700779388
1700779389 治法:滋阴泻火。
1700779390
1700779391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生黄芪15克 浮小麦30克 黄芩12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知母6克 生地黄12克 生蛤壳30克
1700779392
1700779393 加减法:
1700779394
1700779395 (1)若属肝郁气机不畅,当先调肝郁,俟郁热清,再缓用滋水方法。
1700779396
1700779397 (2)若阴虚之体而兼湿邪阻遏,中阳不宣,脘痞乏力,胸闷气短,脉象沉濡,此时先祛除湿邪,调整中焦,俟其湿祛,则诸症可解。
1700779398
1700779399 【小结】
1700779400
1700779401 劳瘵即西医学所称之肺结核病。中医早已认识到本病是由痨虫侵蚀肺脏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主症为咳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病变过程中当注意辨别主症的特点及主次。并据此以确立临床治疗方法。我们在辨证论治时,一定要考虑加用异烟肼,是有一定疗效的。劳瘵的转归与预后好坏,主要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较强,再加上合理的治疗及积极的调养,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
1700779402
1700779403 第6节 肺痈
1700779404
1700779405 【概述】
1700779406
1700779407 肺痈属内痈之一,指肺内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脓血浊痰为特征。现代医学所说的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如肺坏疽、脓胸等,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1700779408
1700779409
1700779410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对本病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病因主要从外因立论,认为是感受风邪、热壅血瘀而成,“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临床表现为“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古人认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并且列出未成脓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脓成者以桔梗汤排脓。《诸病源候论》在肺痈病机上强调“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千金要方》除引《金匮要略》治疗肺痈的桔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外,创苇茎汤以清热排脓,至今一直为临床广泛使用。其后诸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补充。在病因上进一步体会到与内因有关。《外科精要》指出:“由食啖辛热炙,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在病机方面认识到其病理基础为热壅血瘀,《柳选四家医案》载:“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地突出了“瘀热”的病机概念。症状描述更为精细,如《张氏医通》载有:“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这是从脉、色、症上判其吉凶。在治疗上,《医门法律》倡“清肺热,救肺气”为首要,认为“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类证治裁》强调“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红炉点雪》点明“法当君以排脓凉血,佐以保肺清金”。概而言之,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准则。古人还提出了治疗禁忌,《张氏医通》指出,“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津,伤其肺气”,确是金针度人。
1700779411
1700779412 【病因病机】
1700779413
1700779414 本病起因,多由外感风热,或饮酒过多,或热蕴于肺,久则化脓生疮。
1700779415
1700779416 1. 外感风热 风热之邪,自口鼻而入,侵犯肺脏,或风寒袭肺,未能及时表散,郁而化热,肺受熏灼,痰热壅阻,气血阻滞,致热壅血瘀,腐败成脓。《张氏医通》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
1700779417
1700779418
1700779419 2. 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如浆,过食辛辣、煎炸之品,蕴湿蒸痰化热,熏蒸于肺而成。如《外科精要》认为“由食啖辛热炙,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
1700779420
1700779421 3. 素有痰热蕴肺,复受风热 内外相引,更易发为本病,《医宗金鉴》即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本病起始,多为风热邪气外袭卫分,肺主皮毛,内壅肺气,或有风寒袭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瘀互结而成痈。一般表现为实证、热证,脓疡溃破,咯吐大量腥臭脓痰,邪毒渐去,病情趋于好转。若溃后脓毒不尽,正虚邪恋,绵延反复,治疗颇为棘手。
1700779422
1700779423 【辨证】
1700779424
1700779425 本病辨证,首重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脉、舌、色、症合参,并辅以西医学检查,一般不难确诊。
1700779426
1700779427 1. 辨病史和症状 本病发病特点为起病急骤,多有外感风邪的病史。临床上以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继则咳痰增多,咳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为特征,随着脓痰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若脓毒不清,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热,出汗,则转入慢性过程。
1700779428
1700779429 2. 辨痰浊和口味 肺痈验痰,古代就有倡用者,如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载:“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咳嗽咳痰,一般为外感所共有,肺痈辨痰,着重注意起病急骤、热势亢盛、咳痰量多、气味腥臭诸方面。
1700779430
1700779431 此外,试验口味也有助于诊断,如《红炉点雪》认为“口啖生豆不腥”,便是肺痈的真候。从临床经验看来是对的。
[ 上一页 ]  [ :1.7007793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