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9482
1700779483
方药:苇茎汤加减:鲜苇茎8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6克 薏苡仁30克 鱼腥草30克 甜葶苈10克 黄芩10克 皂刺3克 银花30克 犀黄丸6克(分服)
1700779484
1700779485
加减法:
1700779486
1700779487
(1)若患者湿邪较重时,可于方中加些风药以祛湿,但量不宜多,防其助热。
1700779488
1700779489
(2)热毒较重者,加蚤休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天花粉10克。
1700779490
1700779491
(3)热郁在气分不解时,加杏仁10克、防风6克、板蓝根10克等。
1700779492
1700779493
(4)若湿热较重,舌苔老黄糙垢时,仍议通泄折热方法。尤其注意饮食,忌荤、腥、蛋之类。
1700779494
1700779495
(四)肺痈溃后,余邪未尽(肺痈后期)
1700779496
1700779497
主症:肺痈脓吐已尽,痰已无味,咳嗽未止,形气瘦弱,低热不退,脉小弦细而数。
1700779498
1700779499
治法:甘寒育阴,活血通络。
1700779500
1700779501
方药:宁肺桔梗汤加减:南沙参30克 北沙参30克 麦冬10克 川贝粉3克(冲)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生黄芪12克 薏苡仁30克 赤芍10克 地骨皮10克 桑白皮10克 丹皮10克。
1700779502
1700779503
加减法:
1700779504
1700779505
(1)肺痈溃后,余热不清,不可专用苦寒或解毒之品,必当调和气血。药如银花10克、白芍6克、茜草6克;若咳带血渍,脉象和缓,舌净苔白,当以一般和血凉血为治;如脉极数时,可考虑加重凉血之力。
1700779506
1700779507
(2)若患者热郁已除而阴血不足,可与方中加四物:当归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
1700779508
1700779509
(3)若正气不足,长期不能痊愈者,可加黄芪至30克、当归10克,以扶正托邪。
1700779510
1700779511
(4)若有湿邪留恋时,加茯苓10克、扁豆20克、生白术10克、冬瓜皮30克。
1700779512
1700779513
【小结】
1700779514
1700779515
肺痈,是因于肺之热极而成病,病理基础以热、痰、瘀壅结于肺,血败肉腐而成痈脓,病位在肺,属于实热证候,法宗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根据其病机演变可分为初期、将成期、已成期、恢复期。初期首重清透,法当清解,若专用苦寒沉降之品,有凉遏之弊,邪无出路,反于病不利;将成期注重清化痰热;痈脓已成当解毒排脓;恢复期脓毒尽除,以清养为主,不可一味滋补,防灰中有火,死灰复燃也。
1700779516
1700779517
在溃脓期,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严防血块阻塞气道,应参照“血证”治疗,并采取急救措施。如病势渐缓,脉、色、舌逐渐正常,吐血不多,可于原方加活血化瘀之品。此为将愈之象。
1700779518
1700779519
【治验】
1700779520
1700779521
何某。初诊:身热咳嗽已月余,近则痰吐黄稠,其味甚臭,胸中作痛,脉象弦滑且数,舌白苔腻垢厚质红,心烦急躁梦多,大便干结,小溲色黄。病由感冒之后,热郁于中,胃热上蒸,肺热加重,势将肺痈。先以宣郁化湿清热,饮食当慎。
1700779522
1700779523
苏叶6克 苏子6克 嫩前胡6克 鲜苇茎20克 冬瓜子20克 浙贝10克 枇杷叶10克 杏仁10克 桃仁10克 甜葶苈10克 薏苡仁10克 大枣5枚 服7剂。
1700779524
1700779525
二诊:药后身热渐退,心烦梦多稍轻,咳嗽渐减,痰吐甚多,其味恶臭,此属肺痈之象,当以《金匮要略》苇茎汤。
1700779526
1700779527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9克 薏苡仁9克 前胡6克 浙贝6克 川贝6克 莱菔子10克 甜葶苈10克 焦三仙各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黄芩10克 生海石10克 大枣5枚 犀黄丸10克(分2次用药汁送服) 服用7剂。
1700779528
1700779529
三诊:咳嗽渐轻,身热已退,痰吐渐少,其味已清,肺痈症轻,连服苦泄折热方法。病势大减,再以活血化瘀方法以善其后。
1700779530
1700779531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薏苡仁10克 杏仁10克 苦桔梗10克 焦三仙各10克黛蛤散10克(布包) 甜葶苈10克 川贝10克 枇杷叶10克 生甘草6克 大枣5枚 生石决明30克生牡蛎20克 犀黄丸6克(分2次药汁送服) 服7剂。
[
上一页 ]
[ :1.7007794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