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537e+09
1700779537 附:肺痿
1700779538
1700779539 肺痿是肺叶枯萎的病证,临床表现以气短、咳吐浊唾涎沫为特征,它是肺部多种疾病导致肺叶痿弱不用的慢性虚损性病变,符合西医学中肺不张症的表现。
1700779540
1700779541 肺痿作为病证专题讨论,首见于《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以及鉴别等均有论述。
1700779542
1700779543 自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多以虚热、虚寒划分。由于热在上焦,肺中津液不足,而致肺痿呼吸不利,干咳或吐白沫,口干舌红,脉弦细而数,可用清润肺燥法,药如苦桔梗、生甘草、麦冬、沙参、川贝、竹茹、百合之类。如属肺气不足者,多见咳嗽气短,动则尤甚,痰多白沫,食纳减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舌质淡,脉濡弱,即《金匮要略》所称“肺中冷”之候,当益气补肺,药如熟地、党参、黄芪、白术、芡实、杏仁、炙甘草之属。
1700779544
1700779545 第7节 胸痛
1700779546
1700779547 【概述】
1700779548
1700779549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胸居阳位,内藏心、肺,胸痛多与心、肺二脏有关,西医学中的心脏疾患,特别是老年冠心病表现为胸痛者尤多。但胸痛并非都是虚证、寒证或供血不足,也并非以苏合香丸、硝酸甘油即可统治。其有阳虚阴盛,亦有瘀血阻络、气机闭郁、痰热壅阻等不同,临证当细审其脉、舌、色、症,辨其寒、热、虚、实,以免误治。
1700779550
1700779551
1700779552 胸痛古名有“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膈痛”等。《灵枢·厥病》中详细论述了“真心痛”的临床表现,认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汉代《金匮要略》则以胸痹统括胸痛,并详细记载了不同类型胸痹的临床表现,较之《内经》更为详细,并补充了脉象,认为胸痹之脉是“阳微阴弦”、“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根据病情轻重分条论述其症状,重症表现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一般多见“胸背痛,短气”,再轻者只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唐代《千金要方》系统地概括了胸痹的临床表现,认为:“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胸中苦痹,绞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部皆痛,手不得犯,胸中然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
1700779553
1700779554 至宋以后,医家们针对前人对心痛与真心痛概念上表述不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严用和《济生方》认为:“夫心痛之为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皆因外之六淫,内汩七情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闭塞郁于中焦,逐成心痛。”真心痛为邪伤“心之本经”,而厥心痛为“邪气乘于心之别络”。元时《丹溪心法》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心痛即胃脘痛。”明代这一问题基本明确,李士材《医宗必读》指出:“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心胸间。”“胃脘痛在心下,胸痛在心上也。”从部位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疾患。明时戴思恭《证治要诀》用“膈痛”来描述胸痛,“膈痛与心痛不同,心痛则在歧骨急处,非真心痛,乃心之别络痛耳。膈痛则痛横满胸间。”以上各家所述,尽管名词上比较紊乱,但可归纳为:心痛当为胃脘痛,不属胸痛范围;真心痛、厥心痛、膈痛三者是对轻重程度不同的胸痛的概括,其中真心痛最重,厥心痛次之,膈痛最轻。仲景所论胸痹,其本身包含了胸痛的病机,同时也分轻重进行分条论述。
1700779555
1700779556 在胸痛的病因病机方面,《内经》强调胸痛与心的关系,《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更明确地指出:“心病,先心痛。”病因方面,《刺热篇》论述了心热病热争而作胸痛,《举痛论》论述了寒气内客之胸痛,《素问·脉解论篇》则认为:“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可见《内经》已认识到热、寒、水邪都是胸痛的重要发病原因。《金匮要略》详细论述了阳虚阴盛胸痹之证,论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同时还认识到风热犯肺、痰热壅盛之肺痈病也可以出现胸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云:“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唐代《千金要方》及金时《疮疡全书》均强调胸痛还与外科胸部疮痛有关,《千金要方》记载胸中结痈可表现为“胸中痛而短气”。宋以后对胸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为寒邪内侵,如《医学正传》所谓“大寒触心君”;其二为瘀血阻络,如明时虞天民所论“污血中心”;其三为痰邪所干,如《证治要诀》认为胸痛乃“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医学入门》则认为胸痛乃“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其四为心虚失荣,如《医学入门》论述了心气亏耗、心无血辅、气血俱虚均可发为胸痛。
1700779557
1700779558 胸痛的针灸治疗始自《内经》,如《灵枢》将厥心痛分为肾心痛、胃心痛、肺心痛、肝心痛、脾心痛5种,分别配以相应的穴位。晋代《甲乙经》把胸痛按寒、热、虚、实及轻、重分类,配以相应主治穴位。同时历代医家也采用针灸方法救治胸痛急证,如《丹溪心法》中提出:“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脏气少,灸足大指、次指内纹中各一壮。”药物内治,自仲景始代有发展。《金匮要略》对胸痹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一般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后者用于痰浊偏甚者,而轻证反见胸中气塞,偏水饮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偏气滞者用枳桔姜汤。宋、金、元时期,由于方剂学的发展,治疗胸痛的方剂逐渐被整理归类,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有专篇记载治疗胸痛的方剂。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苏合香丸,仍为目前临床急救之品。明清之际,对胸痹辨治渐为完善,如《医学入门》以虚实立论。实者一为寒邪抑遏元气,用草豆蔻丸、鸡舌香散温散之,或神保丸温利之;二为寒邪化火或七情化火所致,以苦寒泻火为主。虚者一为气虚,用六君子汤加肉桂;二为血虚,用四物汤;三为气血俱虚,用古归术散。
1700779559
1700779560 总之,历代论述胸痛多从心病出发,而对肺病所致者多有忽略,在临证之时又不可不辨,当补入为妥,因为肺与心同居上焦胸中故也。
1700779561
1700779562 【病因病机】
1700779563
1700779564 胸为清旷之区,清阳之所聚,内居心肺,心主血脉,肺主诸气,气血以疏通条达为顺,一有郁痹,即可发为痛证,胸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700779565
1700779566 1. 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由于素体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久病之后,或因劳倦所伤,上焦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则生内寒,寒则涩而不流,气血失畅,阳气郁遏,脉络痹阻而为胸痛。
1700779567
1700779568 2. 瘀血内阻,脉络不通 胸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或情志不畅,气郁日久,皆可导致瘀血内阻,心胸脉络痹阻不通而发胸痛。
1700779569
1700779570 3. 气机不畅,脉络不和 多见于老年之人,平素不爱活动或生活无规律,情绪急躁,七情失和,致胸阳不振,气机不畅,脉络失和导致发病,较之上条,本证以气滞为主,瘀血表现多不明显。
1700779571
1700779572 4. 痰邪内蕴,郁闭胸肺 外感风热,邪袭肺经,灼液为痰,痰热互结不化,多见于肺痈之证。再者平素体丰,嗜食肥甘,亦可内生痰浊,遏阻胸阳而发胸痛。
1700779573
1700779574 总之,胸痛之因有寒、虚、瘀、痰、气滞、火郁等不同,而七情不畅多为其诱因,诸种病机多夹气郁,临证之时应详审病史,细察舌脉,别其所因。
1700779575
1700779576 【辨证】
1700779577
1700779578 1. 辨病位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胸痛一证首当分其在肺、在心。在肺者多伴咳嗽等症,在心者其痛多在左胸前部,此外胸腔病变如积液、胸膜炎症均可表现为胸痛,当明辨分析,必要时结合胸透、心电图等检查。
1700779579
1700779580 2. 审虚实 胸痛之病,多注重活血化瘀,虽有其临床效验的一面,但对于体弱而心肺不足者,或阴伤热郁者,过用、重用活血化瘀及破气之品,每易耗伤心气,损及心血,临证之时当分清虚实,可考虑用攻补兼施方法,但绝不是将补泻之品混为一炉。
1700779581
1700779582 3. 抓急救 《内经》早就认识到胸痹重证如真心痛之类,每易导致死亡,如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肌梗死之类,在急救治疗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缓其急。
1700779583
1700779584 4. 早预防 根据目前情况看,胸痛多见于心肌一时性供血不足等,如冠心病之类,而这类疾病发生多与平素生活失调有关,因此应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如少吃肥甘之品,稳定情绪,以保持气血通畅调和。对有胸痛既往史者,更应注意,否则一时失调,气血逆乱,每致危证发生。
1700779585
1700779586 【论治】
[ 上一页 ]  [ :1.7007795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