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057
1700786058
痿证的主要病机,虽有以上几种,但常互相传化。如肺热叶焦,津失敷布,久则五脏失濡,内热渐起,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则火灼肺金,导致肺热津伤,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湿邪质重下注于肾,伤及肾阴,上达于肺,损伤燥金。所以,本证常常涉及诸脏,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脏。但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故本证与肝、肾、胃、肺关系最为密切。
1700786059
1700786060
【辨证】
1700786061
1700786062
1. 首辨虚实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大凡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淫,多属实证。病史较久,起病与发展较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然肺热津伤,久则下竭肾水,湿热内郁,易于损伤脾胃,形成实中夹虚之证。而痿证属内伤成痿的较多,缘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不能濡养筋脉肌骨而致,常夹痰湿、死血、湿热、湿邪、积滞而发,如《证治汇补·痿頢》:“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夹而致。”因而虚中夹实之证也很多见。
1700786063
1700786064
2. 辨寒热 痿证虽以热为本,以热灼津液、阴虚火旺为多见,但属真阳衰败、湿痰内郁者亦非绝有。因此,亦应细辨寒热,不可认为痿证概属火证。
1700786065
1700786066
【论治】
1700786067
1700786068
关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篇》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不易恢复。若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的恢复。故在临床治疗时,无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然痿证形成的病源多端,症状各异,兼夹不同,故不能以“独取阳明”的法则统治各种类型的痿证,应视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如属肺热津伤,筋失濡润者,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属湿热浸淫,阻滞气血运行者,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不可过早地急于填补,以免助湿生热;若确属湿热伤阴者,则祛湿之外,兼施清养,一旦湿邪祛除,即以清滋,不可虑其湿而率投辛温苦燥之品;若确属脾胃亏虚,水谷精微不运者,宜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兼湿热不化者,益气健脾同时,应参合化湿清热,所谓的化湿包括风胜湿、燥湿、淡渗利湿等。对于病程较长、病证复杂者,应视虚实的偏颇,认清兼夹的有无,随症加减,辨证施治。
1700786069
1700786070
(一)肺热津伤,筋失濡润
1700786071
1700786072
主症:病起发热,或温病之后,肺受熏灼,阴津大伤,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咽干不利,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或兼濡滑。
1700786073
1700786074
治法:苦甘泄热,养肺润燥。
1700786075
1700786076
方药:百合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5克 杏仁10克 天花粉10克 防风6克 木瓜15克 山栀6克
1700786077
1700786078
方药分析:方中百合、玉竹、麦冬、沙参、天花粉养胃生津,滋润肺燥;杏仁宣肃肺气,兼能润燥;山栀宣郁清热,热去则阴存;木瓜滋阴舒筋;少量防风疏风开郁,既化湿又开郁,郁开则热易解而阴易复。合方共司泄热、养阴、润燥、舒筋,故病可愈。
1700786079
1700786080
加减法:
1700786081
1700786082
(1)若在热郁阶段,仍须加用疏风开郁之品,以治其火郁,俟郁热解,再行甘润清养之。
1700786083
1700786084
(2)若病在早期,当用清化之品,慎勿滥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导致重亡津液。
1700786085
1700786086
(3)若病情发展至后期,必须佐用活血通络之品,使血脉流通,运行于四肢百骸,濡养筋脉肌骨。
1700786087
1700786088
(4)若兼有湿热侵袭者,应在清肺润燥同时,加宣郁化湿之品,如佩兰叶、杏仁、芦根等。
1700786089
1700786090
(5)若身热退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加用山药、薏苡仁、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1700786091
1700786092
(6)若兼夹有滞热,应用导滞化瘀通络之品,如水红花子、大腹皮、大腹子、焦三仙、大黄、赤芍、茜草、木瓜、红花等。
1700786093
1700786094
(二)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1700786095
1700786096
主症:因雨湿浸淫,或湿热蕴郁不化,脉络失和,四肢痿软无力,身体困重或麻木,浮肿以下肢为多见,胸脘痞闷,面赤身热,小溲赤少,大便不畅,舌白苔黄,脉象沉濡,按之略数。
1700786097
1700786098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1700786099
1700786100
1700786101
方药:苍术6克 黄柏6克 防风6克 防己10克 丝瓜络10克 萆12克 桑枝10克 焦三仙各10克 桃仁6克 杏仁6克
1700786102
1700786103
1700786104
方药分析:方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杏仁宣肃肺气、通调水道,防己、萆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丝瓜络、桑枝通利筋脉,桃仁活血祛瘀,焦三仙消食导滞以利胃肠。
1700786105
1700786106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86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