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080
加减法:
1700786081
1700786082
(1)若在热郁阶段,仍须加用疏风开郁之品,以治其火郁,俟郁热解,再行甘润清养之。
1700786083
1700786084
(2)若病在早期,当用清化之品,慎勿滥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导致重亡津液。
1700786085
1700786086
(3)若病情发展至后期,必须佐用活血通络之品,使血脉流通,运行于四肢百骸,濡养筋脉肌骨。
1700786087
1700786088
(4)若兼有湿热侵袭者,应在清肺润燥同时,加宣郁化湿之品,如佩兰叶、杏仁、芦根等。
1700786089
1700786090
(5)若身热退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加用山药、薏苡仁、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1700786091
1700786092
(6)若兼夹有滞热,应用导滞化瘀通络之品,如水红花子、大腹皮、大腹子、焦三仙、大黄、赤芍、茜草、木瓜、红花等。
1700786093
1700786094
(二)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1700786095
1700786096
主症:因雨湿浸淫,或湿热蕴郁不化,脉络失和,四肢痿软无力,身体困重或麻木,浮肿以下肢为多见,胸脘痞闷,面赤身热,小溲赤少,大便不畅,舌白苔黄,脉象沉濡,按之略数。
1700786097
1700786098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1700786099
1700786100
1700786101
方药:苍术6克 黄柏6克 防风6克 防己10克 丝瓜络10克 萆12克 桑枝10克 焦三仙各10克 桃仁6克 杏仁6克
1700786102
1700786103
1700786104
方药分析:方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杏仁宣肃肺气、通调水道,防己、萆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丝瓜络、桑枝通利筋脉,桃仁活血祛瘀,焦三仙消食导滞以利胃肠。
1700786105
1700786106
加减法:
1700786107
1700786108
(1)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酌加厚朴、茯苓等理气化湿之品。
1700786109
1700786110
(2)若在湿郁早期,以疏风祛湿为主,必须开肺气而利三焦,湿郁化则热自开泄,后期之湿热郁结,也不可专用苦燥之品,防其燥烈助热耗阴。
1700786111
1700786112
(3)若属肺肾阴亏,湿热留恋者,可加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石斛10克、防风6克、防己10克、桑枝10克、丝瓜络10克。
1700786113
1700786114
(4)病至后期,仍以活血化瘀为治,或养血活血,以养血通脉,祛其余湿。
1700786115
1700786116
(5)若有血瘀食滞,可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0.5克(冲),既化滞又祛瘀,并泄热邪。
1700786117
1700786118
(三)气血双亏,痰湿内阻
1700786119
1700786120
主症:久病气血双亏,筋骨痿软无力,再兼痰湿内阻,行动更为艰难,伴有食少,便溏,腹胀,气短乏力,苔薄白,脉细。或病后,产后体质薄弱,血虚经络失养,阴虚相火内炽,血行不畅,久则筋骨痿软,下肢尤甚,脉象涩滞不畅,或沉细且弦,按之无力,当考虑丸药缓调。
1700786121
1700786122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活络。
1700786123
1700786124
方药:早服十全大补丸9克。
1700786125
1700786126
1700786127
配膏滋药,药用:党参60克 黄芪100克 茯苓60克 白术60克 炙甘草3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川芎60克 熟地60克 苍术20克 苡米60克 知母20克 肉桂20克 防风20克 补骨脂30克 川续断60克 杜仲60克 牛膝20克 萆30克 羌活30克 石楠藤60克 丝瓜络30克 桑枝60克 伸筋草30克 茜草30克 乳香6克 地龙60克 忍冬藤60克 红花10克 苏木20克 马鞭草30克 片姜黄30克 焦麦芽60克 焦神曲60克 鸡内金60克 花槟榔30克 泽泻30克
1700786128
1700786129
上药如法炮制,共入紫铜锅内,用武炭火浓煎至气味相透,滤净渣滓,再将药汁浓煎,去其水分,浓缩至1000ml左右,再加肉桂末3克、砂仁粉5克、珍珠粉3克、蜂蜜250克、冰糖500克收膏,以滴水成珠为度。俟凉,放入玻璃瓶内,勿晒,保持低温,每早晚服一羹匙,白开水化服,如病情有变化,或有新病等情况,皆暂停服。
[
上一页 ]
[ :1.700786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