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157
【治验】
1700786158
1700786159
案1 王某,女,40岁,1956年12月初诊。
1700786160
1700786161
下肢痿软无力,病已2年有余,曾服温补、散风、活血通络、气血双补等方药,皆未见效,患者面色痿黄,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且干,两脉濡软力弱,按之弦细滑数。热郁于内,深入血分,痹阻脉络,痿证已久,温通无益,当以养血育阴通络治之。辛辣、油腻皆忌。
1700786162
1700786163
北沙参18克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南百合12克 知母6克 木瓜12克 钩藤12克 丝瓜络9克 桑枝30克 鸡血藤15克 赤芍12克 焦三仙各9克 香稻芽9克
1700786164
1700786165
前服甘寒育阴、活络化湿之后,病势渐减,仍用甘寒活络以利关节。
1700786166
1700786167
宣木瓜12克 双钩藤12克 防风6克 独活3克 赤芍12克 茜草9克 丝瓜络12克 鸡血藤9克 海风藤9克 络石藤9克 南百合9克 焦三仙各9克
1700786168
1700786169
前服甘寒活络之后,病势续减,步履已见恢复,再以养血育阴活络方法。
1700786170
1700786171
当归12克 赤芍6克 白芍6克 生地18克 川芎9克 防风6克 白芷6克 丹参9克 宣木瓜9克 钩藤9克 桑枝30克 焦三仙各9克
1700786172
1700786173
药后两下肢痿软日渐恢复,脉濡软且滑,弦细数之象已瘥,郁热减轻,脉络渐通,舌白且润,改用填补下元方法,治在肺肾。
1700786174
1700786175
熟地黄24克 木瓜12克 赤芍24克 杜仲9克 川续断9克 桑枝30克 丝瓜络9克 菟丝子9克 金狗脊9克 芡实米12克 楮实子9克
1700786176
1700786177
按:本例属痿证日久,多次误治,肺热伤津,经脉痹阻之证。四肢百骸之濡养,必赖肺津之输布,若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润,则发为痿证,如《素问·痿论篇》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頢也”。故用解郁热、养肺阴、通经络方法,药后病势渐减,效不更方,仍用甘寒凉血,通经活络以利关节。二诊后,病情明显减轻,步履已见恢复,再以养血育阴活络方法,药用当归、白芍、赤芍、生地、丹参、木瓜、川芎等,服后脉弦细数之象已痊,见濡软且滑,提示郁热已解,脉络渐通。病久肝肾已亏,故用填补下元方法,数日后下肢痿软恢复,病告痊愈。
1700786178
1700786179
案2(先父赵文魁医案) 王某,男,34岁,1926年10月诊。
1700786180
1700786181
两下肢疼痛半年余,近两月来痛势渐减,两腿痿软无力,下肢皮肤作红且热,心烦梦多,舌红且干,脉象弦细滑数,先父认为此属热郁于内,湿阻不化,而前服全是温养助热之品,此实乃不分痿、痹之误也,当以凉营化湿、祛瘀通络方法。
1700786182
1700786183
羌活6克 独活6克 防风6克 赤芍10克 威灵仙10克 炒地龙10克 生地榆10克 茜草10克 乳香2克 焦三仙各10克 大黄3克
1700786184
1700786185
7剂之后肿痛皆轻,又增减前法十余剂而愈。先父授课之时,每每提出痿、痹之辨,弦数、沉紧之别,临证不可忽视。
1700786186
1700786187
第44节 疟疾
1700786188
1700786189
【概述】
1700786190
1700786191
疟疾是外感病的一种,属传染性疾病,由疟蚊传染,多发于夏秋季节。疟疾发作时,则寒热交作,先是毛孔栗起,继则呵欠乏力,接着寒栗鼓颔,寒从背与手梢开始,肢体酸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全身烧灼如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饮冷,胸胁痞满,口苦呕恶,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而解。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也有三日一发。
1700786192
1700786193
中医学对疟疾早有论述,《内经》中就有“疟”、“寒疟”、“温疟”、“瘅疾”、“风疟”之称。《素问·疟论篇》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此外对疟疾的典型症状也有详细的描述等。《金匮要略》对疟疾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论述,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此后,历代医家对疟疾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论述。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不少医家把疟疾列入温病的范畴,进行辨证施治,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指出:“疟之为病,因暑而发者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异,幼稚之体多因脾胃受病。”并提出了“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的观点。使中医学对疟疾的理法方药各方面的论述进一步完善。
1700786194
1700786195
西医学中的疟疾及某些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出现寒热往来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700786196
1700786197
【病因病机】
1700786198
1700786199
古人认为风寒暑湿,情志劳倦,痰食内滞,起居不慎等均可致疟。同时认识到疟邪、瘴毒也可致疟,但感受疟邪、瘴毒常因兼感风寒暑湿等不同时令邪气,以及夹杂情志、劳倦、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1700786200
1700786201
1. 感受外邪 疟邪、瘴毒是疟疾的主要致病因素,但常兼有感四时气候异常的风、寒、暑、湿之邪而诱发,因而其证候表现也不同。
1700786202
1700786203
2.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畅,营卫失和,或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易感外邪,而发疟疾。
1700786204
1700786205
总之,疟疾虽因感受疟邪、瘴毒及风寒暑湿之邪和饮食所伤,但正气强弱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正气旺盛,营卫充沛,则可抗御外邪;若正气亏虚则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
1700786206
[
上一页 ]
[ :1.7007861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