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6268e+09
1700786268
1700786269 方药:鳖甲煎丸加减:炙鳖甲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赤芍10克 苏木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焦山楂16克 香附1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浙贝10克
1700786270
1700786271 方药分析:疟病久发不愈,气血郁滞,疟邪与痰血互结,而成疟母。治疗当以化痰逐瘀,调和气血,使气血调畅,则结块可消。方中诸药是气血并调,痰食并消,确有软坚消痞之功。
1700786272
1700786273 加减法:
1700786274
1700786275 (1)俟病状平稳,可配丸药缓调,或用《金匮要略》鳖甲煎丸。
1700786276
1700786277 (2)注意饮食寒暖,经常活动,锻炼身体,以宣通气血,切不可专以攻瘀化痞,于病无益。
1700786278
1700786279 【小结】
1700786280
1700786281 疟疾之病,常是疟邪兼夹风寒暑湿而发,以夏秋季为多,治疗应结合脉、舌、色、症,截疟与祛邪并重。疟病日久,结为疟母,当以气血并调,佐以软坚消痞。同时应注意饮食寒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防病、治病。
1700786282
1700786283 第45节 诸虫
1700786284
1700786285 【概述】
1700786286
1700786287 诸虫主要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蛔虫、蛲虫、绦虫等而言,一般以蛔虫、蛲虫、绦虫较为常见。
1700786288
1700786289
1700786290
1700786291
1700786292 蛔虫,形长五、六寸或尺余,《内经》中称“长虫”或“蛟”,如《灵枢·厥病》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记载:“蛔厥者,乌梅丸主之。”《金匮要略》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1700786293
1700786294 蛲虫,是一种细小的线虫,主要寄生在大肠或小肠下段的肠腔中。首载于《诸病源候论》,说:“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宋代《本事方》称其为“肾虫”,认为“肾虫如寸截丝缕”,对其形状和寄生部位的描述,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大致相同。
1700786295
1700786296 绦虫,分猪绦虫和牛绦虫两种,寄生在人体小肠,虫体扁平而长,节节相连如同一条白色的长带。古称白虫或寸白虫,《景岳全书》中载:“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千金要方》载有用槟榔、石榴皮等治疗绦虫病。
1700786297
1700786298 以上几种虫类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损伤脾胃,扰乱脏腑功能,耗伤人体的气血,因此在治疗上以驱虫健脾为大法。具体使用时,虫动腹痛势急,安之伏之;痛缓后驱之杀之;虫下后调理脾胃,此为治虫的三大步骤。
1700786299
1700786300 【论治】
1700786301
1700786302 (一)蛔虫
1700786303
1700786304 蛔虫寄生在小肠内,白色或淡红色,长15~30cm,蛔虫移行可在肺、肝、脑、脑膜、胸膜、眼等部位造成异位损害。虫数多时常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以回盲部为常见。蛔虫喜钻孔乱窜,当人体发热时,蛔虫在肠道乱窜,钻入胆道成胆道蛔虫症,入肝能成肝脓疡。平素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面部多生有大小不等的干癣样白色虫斑,结合大便找蛔虫卵检查有助于诊断。
1700786305
1700786306 治法:安蛔、驱蛔、健脾。
1700786307
1700786308 方药:虫痛剧烈时,先宜用乌梅丸安蛔止痛。痛止后宜驱蛔,用驱虫汤。药用:胡黄连10克 使君子6克 乌梅10克 雷丸10克(研冲) 槟榔10克 鹤虱6克 川椒5克 水煎一次服,小儿酌减。
1700786309
1700786310 如单味使用使君子,易致呃逆,用者慎之。善后调理用健脾助运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
1700786311
1700786312 (二)绦虫
1700786313
1700786314 本病起因是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金匮要略》指出:“食生用,饱饮乳,变生白虫”。
1700786315
1700786316 主症:上腹部或全腹部隐隐作痛,或有肛门作痒,大便或衬裤上时见白色节片。
1700786317
[ 上一页 ]  [ :1.7007862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