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768
1700786769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700786770
1700786771
1. 淡渗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病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1700786772
1700786773
2. 导滞 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1700786774
1700786775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1700786776
1700786777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1700786778
1700786779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1700786780
1700786781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1700786782
1700786783
药用: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嫩前胡6克 川郁金6克 鲜菖蒲8克 白蒺藜10克 姜竹茹10克 制厚朴6克 川黄连3克 通草1克
1700786784
1700786785
2. 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1700786786
1700786787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1700786788
1700786789
药用:佩兰叶12克(后下) 广藿香10克(后下) 陈香薷5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制厚朴6克 新会皮6克 制半夏10克 苦桔梗6克 枳壳6克 白蔻仁5克 煨鲜姜13克 杏仁10克 另: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先服。
1700786790
1700786791
3. 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1700786792
1700786793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1700786794
1700786795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1700786796
1700786797
药用:佩兰叶10克(后下) 藿香6克(后下) 厚朴6克 半夏曲12克 川连3克 佛手10克 大腹皮10克 煨姜3克 保和丸12克(布包) 赤芍12克 焦麦芽10克
1700786798
1700786799
另: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1700786800
1700786801
4. 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
1700786802
1700786803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1700786804
1700786805
药用:香豆豉12克 炒山栀6克 嫩前胡6克 象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枇杷叶12克(布包) 保和丸15克(布包) 鲜芦根30克
1700786806
1700786807
5. 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1700786808
1700786809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按之略数。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
1700786810
1700786811
药用:前胡6克 象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香豆豉10克 山栀6克 炙枇杷叶12克(布包) 黄芩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焦麦芽10克 枳壳6克
1700786812
1700786813
6. 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1700786814
1700786815
症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1700786816
1700786817
药用:薄荷细枝2克(后下) 佩兰叶10克(后下) 连翘12克 炙枇杷叶12克(布包) 白蒺藜12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川贝5克(研冲) 鲜西瓜翠衣30克 鲜荷叶1张 益元散12克(布包) 竹叶6克 黄芩10克
[
上一页 ]
[ :1.7007867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