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94519e+09
1700794519 1985年8月6日的这篇日记,记录的是大查房前的准备:上午赴院与鲁重美[15]复习病历。明日大查房将讨论一例诊断不明的患者,做了一些阅读,仍苦于解释几个似不相关的体征在一单一诊断上,初步考虑白塞氏病的可能性。
1700794520
1700794521 1985年8月12日,张老被诊断为肺癌。这是目前所见日记中最后一次关于大查房的记载。
1700794522
1700794523 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沈悌应《中国医学论坛报》之约,以“病例讨论有恒为贵”为题介绍了协和的内科大查房。他写道:“协和内科大查房”已走过了80个春秋,虽人事更替,内容更新,却没有变味。协和有许多宝贵的传统与制度,并逐渐为其他医院所认同而推广,其中一项就是内科大查房。
1700794524
1700794525 协和一景:内科大查房的程序
1700794526
1700794527 “大查房”最早称为“大巡诊”,英文是“medical grand round”。最初医生人数少,在病房的病人床边,即可容纳全部医生的巡诊。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1940届学生林俊卿还以一幅幽默的漫画描绘了当时的内科大巡诊场面。
1700794528
1700794529 后来,协和内科医生越来越多,内科大查房的地点从病房转移到了能容百余人的老楼10号楼223阶梯教室,一直持续到1995年。
1700794530
1700794531
1700794532
1700794533
1700794534 传承至今的内科大查房,始终是协和内科的盛景。1940届的林俊卿用漫画描绘了当年内科大巡诊的壮观场面,题为《1940内科G-3病房大巡诊》。
1700794535
1700794536
1700794537
1700794538
1700794539 ①朱宪彝(内科)②刘士豪(内科)③李洪迥(皮肤科)④傅瑞思(皮肤科)⑤郁采蘩(内科)⑥斯乃博(内科)⑦诸福棠(儿科)⑧麦考里(儿科)⑨谢志光(放射科)⑩希尔(神经精神科)⑪许雨阶(寄生虫科)⑫董承琅(内科)⑬钟惠澜(内科)⑭张光璧(内科)⑮美籍护士长⑯魏毓麟(神经精神科)⑰许建良(放射科)⑱王叔咸(内科)⑲范权(儿科)⑳王季午(内科)美籍医师阿斯布兰德卞万年(内科)邓家栋(内科)。
1700794540
1700794541 到了今天,内科大查房场面更加壮观。内科各专科医生几乎全部到场,同时还会邀请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外科等科室参加,有时还有基础学科的同仁和外院医生出现,各病房的护士长和护士也会参加。每次参加查房的人数多在100人以上。从前的时间是每周三上午,现在则变为每周三下午。下午3点,协和内科的医生们从各个病房陆陆续续赶到会场,从主任到住院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高年级学生,称得上是洋洋大观。如果晚到就可能没座位,查房一般持续两小时。
1700794542
1700794543 “做学问”是老协和人的命根子,而协和的内科大查房是协和的典型一景,也是现世罕见一景。国外医生到协和访问时,凡是出席了“协和内科大查房”后,无不惊叹,因为在美国也很少见到如此高水平、如此热烈的临床病例讨论的景象:几百名协和医生集思广益,百家争鸣,为一个病人会诊,解决病人诊治中的疑难问题。而那些被查房的病人,真正感受到了张孝骞所说的“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1939年邓家栋去美国时,曾参加过哈佛、约翰·霍普金斯、芝加哥和斯坦福等大学医院的内科大巡诊,虽然做法和风格与协和不尽相同,但热烈的场面相近。
1700794544
1700794545 90多年来,协和大查房的重要程序基本分为五大步骤:
1700794546
1700794547 第一步是选择病例。住院总医生从内科各专科选出有特点的病例,经主治医生同意、大内科主任认可,先行公布。邓家栋回忆:“所选的病例是较复杂和疑难的,或是罕见的病例,或在诊断和治疗中有不易解决的问题,或有某种新的经验教训值得学习和重视。”简单说,多属疑难重症、诊断不明、治疗无效,需经多科会诊、跨学科思维才能解决的。
1700794548
1700794549 第二步是准备病例汇报。负责这个病人的住院医生要精心准备病历摘要,各种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结果,要“特别熟悉病人的病历、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详细情况,并准备提出当时尚待解决的问题”。主治医生则准备在大查房会上做中心发言,他需要悉心思考、阅读文献,为病例诊断与治疗提出充足的依据,征求本专科资深专家的意见。
1700794550
1700794551 第三步是病例汇报。住院医生完整、扼要地汇报完病人病史后,病人被带到大查房现场,在大内科主任现场指导下,各级医生对病人进行体检和病史询问,然后主治医生进行中心发言。
1700794552
1700794553 第四步是自由讨论。这是大查房最精彩的部分,各科室之间,相互提问和解释。申请大查房的专科医生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鉴别诊断、治疗意见,以及国际上治疗这类疾病的进展。其他科室医生,对与该病相关的问题作出解答。放射、超声、病理、检验科等科室医生,对检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包括必要的基础课教授,每个人都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各持己见,难以统一,但多是因学术见解而起,洋溢着一种学术自由的探索气氛。
1700794554
1700794555 “10楼223教室查房时,前两排就座的都是老教授,后排是青年医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教授才有发言权。相反,主任们会随时站起来点名让年轻人发言,同时也鼓励大家提问题。所有的讨论都结合病人的实际,不是脱离实际的泛泛空谈。病人身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以后它将怎样变化,总之关于病人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问个为什么,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生动的考试。”著名血液学专家张之南教授谈起他所经历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协和大查房时这样说。
1700794556
1700794557 第五步是大内科或专科主任总结性发言,表明自己的见解,并指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一时未能解答的问题,可进一步观察检查,或从外科手术的手术发现给予回答。如病人不幸死亡,则可能从尸体检查中得到答案。如有新的资料,在以后的大查房时做追随报告。这五大步骤坚持了90多年,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绝无后来学术沾染上的浮躁、作秀、走过场的色彩。
1700794558
1700794559
1700794560
1700794561
1700794562 20世纪80年代的内科大查房。地点在能容百余人的老楼10号楼223阶梯教室。
1700794563
1700794564 左起:金兰、张孝骞、方圻。
1700794565
1700794566 头脑的争论和交锋
1700794567
1700794568 在邓家栋担任内科助理住院医生时,曾有一位男性病人,30多岁,因“心力衰竭”而数次入院,每次经短期卧床休息、治疗,即可恢复。每次诊断都怀疑他为“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但他年轻,不仅无梅毒、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证据,也无明显的动脉硬化体征。那时除了X光和心电图以外,还没有其他检查方法。他的心力衰竭的原因一直是个疑问,心肌病的诊断无法肯定。
[ 上一页 ]  [ :1.7007945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