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9554e+09
1700795540
1700795541
1700795542 张孝骞写的入党申请书。
1700795543
1700795544 虽然在政治运动中几经坎坷,受过折磨和伤害,但到了88岁,尤其当他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肺癌扩散后,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刚做过开胸大手术的他,拄着拐杖出现在党委办公室门口,递交了自己书写工整的入党申请书。入党后不到两年他离开了人世。
1700795545
1700795546 张孝骞平时从来不去理发馆,头发是夫人给理。当人们说他简朴的时候,他悄悄地说:“不是的,天下没有人不喜欢舒适的生活,我只是花不起时间。”这位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每个月有100元的津贴。他不接受这笔钱,要将它退给科学院,科学院不同意,他就把这笔钱存入银行,1966年他把存折上的13 000多元上交了。
1700795547
1700795548 协和医院司机班的师傅,就怕接张孝骞上班。说好的时间,只要迟到一分钟,不管刮风下雨,这位倔老头就拿着拐杖自己走了,理由是:“医生早到一分钟,病人就可能活,医生晚到一分钟,病人就可能死。”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跟着张孝骞去查房,常转眼不见他身影,原来他赶去拧紧一个没关严的水龙头,或去关掉一盏白天还开着的灯。有一次,他去医院看到大门未关,非常激动地对一位领导说:“大冬天不关门。浪费多少暖气,你们管不管?必要时专门雇个人关门也值得。”
1700795549
1700795550 每次去病房查房,他身后的队伍会越跟越长。听完其他医生的叙述,他经常说:“我的想法有点不一样。”他对年轻医生要求严格,严格到近乎毫不留情的程度。对一个不勤奋的学生,他会暴跳如雷;对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他会当面训斥。有的医生不注意观察病人,病历写得潦草,他就会发火。
1700795551
1700795552 “文革”后,张孝骞年事已高,仍参加内科各专业组查房,虽然听力障碍、眼睛白内障、精力不济,仍坚持到场,他说:“我还是来,你们不一定征求我的意见,我主要看看你们有什么新进展。”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嘱咐内科新就任的主任,务必要抓好医疗质量。见到他的学生、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时,张孝骞还用已不太清晰的声音叮嘱他一定要抓好医疗。
1700795553
1700795554 中国风湿免疫的创始人张乃峥在晚年时回忆往事:
1700795555
1700795556 我曾多次参与对张孝骞教授的批判。50年代我的一张大字报,激怒他发了一次在协和医院从未有过的大雷霆。但是他不念前嫌,先后支持我去苏联学习和在全国宣传开展医学遗传学工作,打倒“四人帮”后第一次讨论晋升教授的会上,他对我说:“你今天工作报告讲得很好,我很高兴。”他脸上的表情似乎比我自己还高兴。1980年他已80多岁高龄,支持我创建全国内科第一个风湿病学专业单位,以后又支持我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700795557
1700795558
1700795559
1700795560
1700795561 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1700792813]
1700795562 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孙中山的最后岁月
1700795563
1700795564 协和大礼堂曾经是旧日北京诸多故事的发生地。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5月8日新月社就在协和大礼堂为祝贺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了他的著名英语话剧《齐德拉》,林徽因演主角。泰戈尔坐在观众席的第三排中间,身旁是梅兰芳。1939年,《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与夏承楹的婚礼也在此举行。
1700795565
1700795566 但这次,是一位早年也是外科医生但后来成为革命家的孙中山的葬礼。孙中山在31岁时,曾译过一本书《红十字救伤第一法》。他21岁时在香港西医书院开始攻读医学,5年后他是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的一个,当时的教务长发给他第一名的毕业证照。后来,他到澳门镜湖医院当医生,以外科手术著称。当时,有个砂淋(尿路结石)病人,别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他给病人做了手术,取出一颗重约50克的结石。在行医的同时,他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在他看来,中国社会的病比人身体的病更严重,“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孙中山病逝后,澳门地区10万人口中,有2万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1700795567
1700795568 孙中山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月,大部分是在协和度过的。
1700795569
1700795570 1924年的最后一天,孙中山抱病入京。尽管寒气逼人,在市中心的前门火车站仍聚集着大批群众。其时的情景是:3万人欢呼,五色旌旗漫卷,256万张传单漫天飞舞。当天的上海《民国日报》及上海《申报》报道:“下午4时许,专车抵达前门车站时,受到北京各界200多个团体约3万人的热烈欢迎。”此时的孙中山,数月来持续加重的肝疼,使他面色蜡黄,已无力宣读那不到300字的入京宣言,只好印成传单散发给民众。他在宋庆龄的搀扶下走出车厢,乘汽车直抵北京饭店。
1700795571
1700795572 鹿钟麟写过一篇文章《孙中山先生到北京的时候》,刊登在1956年11月5日的《团结报》上,描述了自己去车站接孙中山的情景:
1700795573
1700795574 当时,我是北京的警备总司令,奉冯先生(冯玉祥)命令,欢迎孙先生,并负责保护孙先生。我很担心对孙先生难尽保护之责,就驱车跑到永定门车站,想请孙先生在那里下车,免得发生意外。
1700795575
1700795576 孙先生躺在车中,面容憔悴,说明他的病已经是很重了,但是他不同意我的安排,他说:“我是为了学生们,为了民众而来的,请不必担心,学生挤着我也是不要紧的。”真出乎我意料,车进扬旗,学生的秩序立时就自动整理好了。每个人都严肃而恭敬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也没有一个人说话。
1700795577
1700795578 1925年1月21日,孙中山病情恶化。一位来自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的护士被派往北京饭店护理。后来,这位护士对《工人日报》记者回忆:
1700795579
1700795580 每天清晨,我一跨进病房,中山先生就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早安!”傍晚,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中山先生也要说声:“晚安!”每次量体温、试脉搏或是喂药以后,他都要说:“谢谢你!”有一次,他烧得唇干舌焦,我用药棉蘸凉开水润他的嘴唇。这时,他虽然难受得两眼睁不开,也不能说话了,还合掌向我表示谢意。
1700795581
1700795582 有人建议孙中山住到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去,离北京饭店不远,但被孙中山拒绝了。他说:“东交民巷是租界,我不去!”最后,他选择了协和医院。
1700795583
1700795584 1925年1月26日,因和段祺瑞反复争议,孙中山的病情加重。体温骤跌急升,无规律,入院前已不能进食,反复呕吐使他更加憔悴疲惫。
1700795585
1700795586 下午3时,入院,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与孙中山家属、亲友商定,进行剖腹探查。经孙中山同意后,宋庆龄在手术协议书上签字。
1700795587
1700795588 下午6时,由刘瑞恒主刀进行剖腹探查术。打开腹腔后,眼前情景令医生们大吃一惊:肝脏表面满布大大小小的黄白色结节,整个腹腔的脏器粘连扭结。符合晚期癌症多处转移的诊断。主刀刘瑞恒在肝脏表面切下几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活检号为S-6825。病理由当时的高年资讲师、后来的第三任病理科主任胡正祥完成。
1700795589
[ 上一页 ]  [ :1.700795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