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07670
路斯特说:“我觉得这种细菌一直存在。”
1700807671
1700807672
一直在哪儿?一直在各个地方都存在吗?在赫勒尔德·考克斯发现这种细菌的蒙大拿存在,在麦克法伦·伯内特发现这种细菌的澳大利亚存在,还是在你们发现这种细菌的荷兰存在?他说,也不是真的在哪儿都有这种细菌。新西兰就没有发现伯氏考克斯体的记录。至少目前没有发现。
1700807673
1700807674
那这种疾病为什么最近,也就是从2007年以来在北布拉班特造成如此大的麻烦?当我问到奶羊数量增长的问题的时候,他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回答,而是给我看了他电脑上的照片和图表。有一张图片显示一个很像火车站的巨大的建筑物里到处都是白色的山羊。
1700807675
1700807676
“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养殖山羊的。”
1700807677
1700807678
“哇哦。”
1700807679
1700807680
“这些都是非常巨大的谷仓。”
1700807681
1700807682
我也表示同意:“确实是非常大的谷仓。”
1700807683
1700807684
另外一张照片更加清楚地显示了被他称之为“深深的垃圾牲口棚”的图像,这是人们养殖成百上千只产奶山羊的标准牲口棚。牲口棚里是水泥地面,比一般的地面要低,这样上面就可以铺上能用上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稻草,可以排放山羊的粪便和尿液,下面还有散发着臭味的有机废料来保持水分。由于腐败作用,牲口棚的温度升高,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温床。养殖户会定期添加稻草,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添加的稻草可以缓解牲口棚一片狼藉、臭味熏天的情况。路斯特解释说:“慢慢地牲口棚中的肥料和稻草越积越厚,动物们生活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高。”母羊们生活在自己的粪便当中,在牲口棚四处走动,将吃到的饲料变成乳汁。随着粪便不断增高,不断慢慢地分解,其中包含了数不清的伯氏考克斯体,“这些伯氏考克斯体细菌生命力顽强,深藏在粪便当中”。当这样的牲口棚所能容纳的细菌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任何一只感染的山羊都可以将这种细菌传播到很多甚至说是绝大多数山羊的身上。随后山羊被转移到牲口棚外面,机械进入牲口棚将宝贵的山羊粪便清除到田地和草场中当作肥料,数10亿的细菌微粒,以既小且顽强的微粒形式通过微风传播到各处。
1700807685
1700807686
路斯特说山羊养殖业的密度高,这是荷兰的传统,也是导致最近疾病暴发的首要因素。第二个因素也和第一个因素有关:人群的密度高。荷兰是个非常拥挤的国家,在相当于印第安纳州一半的面积上生活着1 600万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那些高密度的山羊养殖场附近的城镇和城市里。第三个因素是天气。是的,春天干燥的天气环境,从2007年以来一直如此,无疑增加了细菌通过空气传播的概率。路斯特怀疑还有第四个因素:他说这种病毒的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进化上的变化可能导致细菌的生物状态发生了激变。
1700807687
1700807688
他获得的分子学的数据显示这种细菌中的一种——他的研究小组总共发现了15种这样的细菌,开始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高危地区的所有养殖场,和这个地区以外的两个奶羊养殖场中,90%的样本中都存在着同一种基因类型的细菌——我们称之为CbNL-01。”他说的这些养殖场是指北布拉班特和附近地区的养殖场,而这个地区以外的两个养殖场中抗体检测呈阳性。CbNL-01看起来有点像一串密码,实际上它就是指“伯氏考克斯体,荷兰,基因类型#1”。这种表示方式表明细菌的菌株可能发生了变异,使得这种菌株特别具有攻击性、感染效果更强、更易传播、致病效果更加明显。”
1700807689
1700807690
荷兰官员希望通过一些阶段性、强力的规范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2008年6月,也就是这场疾病在奈梅亨的精神疾病诊疗所的病人中暴发不久之后,产奶山羊和绵羊中出现的Q热病成为“需要报告”的疾病,也就是说要求兽医向政府报告任何山羊的流产事件。(自从1975年人类当中出现这种疾病后,就已经成为了需要报告的疾病。)在同一天颁布的另外一项规定禁止养殖户将从受到感染的牲口棚中清除粪便,或者在通报疫情三个月后从深深的垃圾牲口棚中清除粪便。将近一年之后,也就是2009年4月,由于奶山羊养殖场疾病暴发的趋势不断延续以及人类患病的数量迅速增加,一项强制接种Q热病疫苗的计划开始生效。这一命令适用于所有养殖奶山羊和绵羊数量超过50只的养殖场、动物园或者像位于奈梅亨的“关怀养殖场”那样的动物养殖场,因为在这些地方公众可能和受到感染的动物有亲密的接触。到2009年11月,政府出资为25万多只山羊和绵羊接种了疫苗,但是这一年人类患病的数量高得惊人,荷兰媒体也对此表示出关注。2009年12月初,颁布了一项山羊交配的禁令:未经通知不允许山羊受孕。如果仔细考虑就会发现这项禁令颁布得太晚,效果甚微。很多雌性山羊已经受孕。一周后,政府接受了中央兽医研究所的建议,宣布现在已经感染Q热病的养殖场中所有已经怀孕的山羊和绵羊(包括最近注射过疫苗的山羊和绵羊)将被灭杀。
1700807691
1700807692
兽医小组开始到各个养殖场执行此项命令。一位养殖户等待兽医小组的时候告诉记者,如果他和动物待在一起,它们可能不会那么躁动,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看下去”。最终被灭杀的山羊有5万只,受到影响的养殖户有20多人。他们都非常愤怒和伤心,政府给养殖户补贴了杀死山羊的钱,却没有支付重建牲口棚的费用,也没有抚慰他们情感上的伤痛。亨德里克·让·路斯特告诉我:“兽医们也感到非常痛苦。”根据自己的经验,他还说:“兽医科学家们肯定也非常痛苦。”
1700807693
1700807694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怀孕的山羊也从荷兰的版图上彻底消失,Q热病却没有消失——这种病不会一下子彻底消失的。这种细菌仍然大量存在。这种细菌体型较小但是生命力顽强,可以在受到感染的养殖场发出恶臭的垃圾中存活5个月之久。这种细菌体型较大的那种形式可以在很多种动物身上繁殖。这种细菌非常活跃,并且感染的动物种类非常广泛,可以侵入多种宿主,人们不仅在山羊和绵羊身上发现了这种细菌,还在牛、负鼠、鸟类、变形虫和虱子身上发现过这种细菌。正如麦克法伦·伯内特所强调的那样,这种有机体攻击性极强,能够感染多种宿主。
1700807695
1700807696
等到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时,已经又过去了一个春天,这个春天里没有出生的小羊羔和流产的羊羔并不多。新发的人类感染病例相对于2009年的高峰时期有所下降。到2010年6月中旬,只有420名荷兰人被确诊为新发的Q热病病例。卫生部的官员对公共卫生危机得到控制感到审慎地乐观。医生们可以稍稍放松了。奶羊养殖户也可以为自己的损失感到痛惜了。但是科学家们知道伯氏考克斯体并没有消失。它们以前在等待理想的条件出现,现在也可能是在等待理想的条件再次出现。
1700807697
1700807698
47
1700807699
1700807700
澳大利亚,在麦克法伦·伯内特研究Q热病和鹦鹉热的时候,聪明、善于钻研的他不只局限于医学的角度而是更多地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更加广泛地思考传染疾病。20世纪30年代末,他开始着手撰写这方面的书,在开篇中他向19世纪细菌学的创立者表达了敬意,特别对巴斯德和科赫表达了敬意。正是这两位科学家最终为提供干净的饮用水、污水处理、食物不受腐败污染和医学消毒技术提供了理性的基础。伯内特表达的敬意非常真诚,写满了足足两页,之后伯内特才开始进入正题。
1700807701
1700807702
他写到这些人和他们的同事时说:“他们忙于考虑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以及如何预防,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情。”他们很少考虑微生物作为个体的存在或者“它们的性质和活动如何和其他生物的活动配合”。绝大多数细菌学家在进入细菌研究领域之前接受的是医学方面的培训——伯内特自己也是如此,“因此他们对不同的生物学问题的兴趣非常有限。”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治愈和防止疾病,这一点很好,但是很少将感染作为一种生物现象,作为动物之间的关系考虑,很少将这种关系和其他动物间的关系如捕食、竞争、分解关系赋予同样的重要性进行考虑。伯内特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纠正人们认识中的这个偏差。1940年,他出版了《传染疾病的生物学因素》(Biological Aspects of Infectious Disease)一书,成为在这个日益变化、拥挤的星球上对人畜共患病的现代解读方面里程碑式的一本巨著。
1700807703
1700807704
伯内特没有将这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角度称为自己的独创。他认识到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生物化学家开始将他们的方法应用到和疾病相关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将有机物看作在野外适应性极强的生物,具有自身生命历史的生物,对其产生了新的兴趣(即使对单细胞有机物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写道:
1700807705
1700807706
对生物学的现代发展持欣赏态度的发现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传染疾病。把它当作是人和微观有机体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和自然界很多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的竞争的性质完全相同。
1700807707
1700807708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是有关“生存的斗争”(这个词组直接引自达尔文的话),这样的观点正是伯内特要特别引起大家关注的:这是一本关于生态学和病原体进化的书。
1700807709
1700807710
他更愿意用“寄生虫”这个词,当然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寄生虫。“其寄生的生活方式在本质上和肉食动物捕猎动物相似。只是另外一种从活体动物的身上获得食物的方法而已。”只是在寄生虫身上,这种对其他动物的消耗表现得更慢,而且发生在猎物的体内。小的动物要吃掉大的动物通常都是由内而外。这也是我在开始时提到狮子和牛羚,猫头鹰和老鼠的时候就表达的观点。伯内特强调说,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寄生的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传播的问题:如何将其后代从一个宿主身上传播到其他宿主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简单的目的,寄生虫使用了很多的方法,具备了很多特点,从大规模复制、通过空气传播、能够对抗环境的生命历程(就像伯氏考克斯体体型较小的形式那样)、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的直接传播、对宿主的行为进行影响(比如像狂犬病病毒那样,使感染的动物也产生撕咬的行为)、通过中介体或者扩张宿主传播以及昆虫和蛛形纲动物作为传播和侵入的载体。伯内特写道:“很明显,不管寄生虫采取哪种方式从一种宿主传播给另一个宿主,易感人群的密度增加都有助于其从已经感染的动物传播给没有感染的动物。”增加的人口密度:密集的宿主可以使病原体繁殖。麦克法伦·伯内特也可能并没有受到早期那些研究传染疾病的数学著作的影响——罗纳德·罗斯的微分方程,1927年科马克和麦克肯德科的论文——但是他用浅显的英语散文将和他们相同的一些观点表达在书中,这本书非常权威、易读。
1700807711
1700807712
后来经过修改,《传染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一书又在1972年重新发行,书名为“传染疾病的自然发展史”(Natural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虽然经过修改的版本现在看起来也有些过时(出现了新的疾病,也出现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这本书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里面没有深奥的数学模型,但却浅显地说明了疾病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和应该肩负的使命。按照他的观点,疾病科学家不仅应该从医学的角度也应该从生态和进化的角度来思考传染疾病的致病原。
1700807713
1700807714
伯内特经常用鹦鹉热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疾病由于源自澳大利亚(对他来讲是故乡出现的一种病毒)同时出现在全球各地,表达了一种为人所广泛接受的观点,因此对他非常有吸引力。“和其他很多传染疾病类似,鹦鹉热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人类流行病,但是随着对它的本质慢慢有所了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其流行传播的这个阶段只是偶然,而且相对来讲是不同寻常的一个表现。”这种细菌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历史,感染人类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是偏离了其正常的发展轨道。
1700807715
1700807716
伯内特重新解读了加利福尼亚的长尾小鹦鹉、澳大利亚野生的美冠鹦鹉以及生活在墨尔本的工人和养鸟发烧友们因为购买了从X先生后院的养鸟笼里卖出的鸟而感染疾病的这些事件。伯内特强调说,鹦鹉热通常来讲传染性并不强,只在某个地方的野生鸟类当中存在,引起的麻烦也不大。可以做出这样的合理推测:“这些美冠鹦鹉,如果生活在野外的自然环境中,根本不会表现出任何发病的症状。”但是捕鸟人和X先生作为中间人破坏了鸟类的这种自然生活。“当这些鸟被关在鸟笼里,生活在拥挤和肮脏的环境中没有任何锻炼,接受不到任何阳光的情况下,潜在的感染发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这种压抑的环境使得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后来经过分类学的修正,被称为鹦鹉热立克次体)大量繁殖又一次暴发。
1700807717
1700807718
伯内特写到,这个病例和其他类似的病例反映了传染疾病的一个真理。“传染疾病是人类和寄生虫之间的斗争,在一个常态的环境中,可以达到一种虚拟平衡的状态,一个高潮的状态,两种生物的生存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人类生活在一个不断为自身活动所改变的环境中,很少有疾病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平衡。”伯内特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导致了传染疾病的暴发。同时,他没有能够预测到究竟会发生哪些具体的情况。这本书1940年出版,除了鹦鹉热他在书中还重点关注了其他几种传染疾病:白喉(diphtheria)、流感、肺结核、瘟疫、霍乱、疟疾和黄热病。这些都是存在已久,众所周知的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疾病,虽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并不透彻,但却非常容易判别。现代出现的这些病毒远远超出了伯内特探索的前沿。
1700807719
[
上一页 ]
[ :1.70080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