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71767
1700871768
[47] 吉尔伯托 • 弗雷尔(Gilberto Freyre):《热带的新世界:现代巴西的文化》(New World in the Tropics: the Culture of Modern Brazil),纽约,1959年,7页,145—146页。
1700871769
1700871770
[48] 编者注:荷兰一城市。
1700871771
1700871772
[49] 编者注:德国萨克森州最大的城市。
1700871773
1700871774
[50] 编者注:瑞典中部一座城市。
1700871775
1700871776
[51] 编者注: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
1700871777
1700871778
[52] 编者注:法国博物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启蒙时代著名作家。布丰的思想影响了之后两代的博物学家,包括达尔文和拉马克。
1700871779
1700871780
[53] 编者注: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他曾参加了库克船长的第一次远航。他向西方世界引入了桉树,金合欢树,等等。
1700871781
1700871782
[54] 丹尼尔 • R • 黑德里克(Daniel R. Headrick):《帝国的工具:十九世纪的科技和欧洲帝国主义》(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纽约,1981年,第3章。
1700871783
1700871784
[55] 露西尔 • H • 布罗克韦(Lucile H. Brockway):《科学和殖民扩张: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功能》(Science and Colonial Expansion: the Role of the British Royal Botanic Gardens),纽约,1979年,6页,84页。
1700871785
1700871786
[56] 同上,7页,132页。
1700871787
1700871788
[57] 理查德 • H • 格罗夫(Richard H. Grove):《绿色帝国主义》(Green Imperialism),8页。
1700871789
1700871790
* 选自大卫 • 阿诺德(David Arnold)所著《自然的问题:环境、文化和欧洲的扩张》(The Problem of Natur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European Expansion)一书第八章《发明热带性》,马萨诸塞州,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6年,141—168页。
1700871791
1700871792
1700871793
1700871794
1700871796
气候改变历史 对自然的殖民*
1700871797
1700871798
大卫 • 阿诺德(David Arnold)
1700871799
1700871801
印度与“自然脾气”
1700871802
1700871803
第八章1在上文所描述的热带状况,相比在英国统治之下的印度,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印度的地理条件在这里起了作用,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比之巴西,印度更多的土地是在热带之外的。然而,东北部的孟加拉的大部分地方,还有西南部的克拉拉邦(就跟与其相连的缅甸、斯里兰卡一样),似乎更符合炎热、湿润的热带气候特征,反倒是开阔的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看起来不是很协调了。
1700871804
1700871805
印度这一奇怪的热带性,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原因是历史的,而非地理的。15世纪末,欧洲人遭遇了印度人,他们要被迫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要进行抗衡的,不仅有自然方面的挑战,而且还是一个拥有强大文化和绵长历史的伟大国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威廉 • 琼斯(Sir Willian Jones)和别的东方学者的学术调查发现,印度的古代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某些方面不相上下。印度,就像洪堡到过的美洲热带一样,有雪锁冰封的高山,广阔坦荡的平原,繁茂绿色的森林;但是,在欧洲人眼里,这些并不是吸引他们的主要的东西。当时,印度很少被展现为一个热带伊甸园形象,在关于印度的著作中,“图画般的”一词确乎经常用到,但那不是用来形容人迹罕至的自然之美,而是用来描绘印度风俗的多彩:宗教的仪式,鲜艳的队列,繁忙的街道,古老的寺庙,半毁的皇宫。19世纪下半叶之前,也许只有在医师的著作中,特别是那些曾经在西印度群岛居住过和工作过的,或者是体会过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医生,才会想到把“热带”一词套到印度身上。
1700871806
1700871807
在印度的欧洲人很明白,印度可不是个处女地或真空地。只有在那最遥远的地方,高高的喜马拉雅山区,克拉拉邦的茂密林区,印度的中部或者阿萨姆,才可能把印度看作一个未开化的地方。19世纪初,有两名英国的工程师,身陷印度的西高止山山脉里面,他们在记录中写道:
1700871808
1700871809
在这片荒凉之地,从每个方向上看过去,都覆盖着高高的繁茂的绿色的森林……整个景色真是太壮观了!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始森林,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也许,进入这片森林的困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得以继续维持原样2。
1700871810
1700871811
然而,印度大部分地方的环境,已经完全被上千年的物理的和文化的改造改变了,而且这些改变是如此显著,即使是最热衷于“欧洲化”的人,也不能忽视这一现实。印度的人口,并没有被欧洲的疾病所清除(的确,欧洲流行的旧大陆的疾病类型,只有在新大陆才有致命作用),而且印度的风景,已经打上了厚厚的一层文化烙印。德里(Delhi)的满是尘土的平原上,密布堡垒、坟墓,莫卧儿王朝和它的穆斯林统治者的宫殿、花园,以及印度教和佛教的祖先。印度其他地方大致上也是这样子,每个欧式的田园风光的野餐地点,曾经都是印度的神龛,或者是由圣苏菲派的教徒守护的陵墓;在每处树荫之下,都躺着一块朱砂色的石头,代表着一个民间的神灵,能保佑人们不得天花或霍乱。那些在大街上漫步的牛,那些在公园里趾高气扬地踱步的孔雀,还有那些在丛林里吼叫的老虎,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在印度的自然环境里,几乎没有几处是纯粹天然的,不被印度人特别是印度文化所触摸过的。
1700871812
1700871813
然而,到了19世纪末,印度逐渐变得和热带国家一样了。它的疾病、植被、土壤、气候、农业,甚至包括它的民众,都逐渐地纳入到热带范畴中来了。大家可以看到,部分原因是西方帝国科学的权威在不断增长的后果,它将各个热带殖民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印度是否还在吹嘘它的古老文明,就像热带其他地方一样,也开始种植茶叶、咖啡、棉花、橡胶和金鸡纳树。印度的契约劳工替代了非洲奴隶,从斐济到盖亚那(Guyana),他们迁移到了热带种植园,作为主要的生产力量。在观念上,地理学家如森普尔和亨廷顿认为,印度展现了很多热带国家所具备的特征属性:耗人的气候,使人羸弱的疾病,自然环境完全不适合人类的文明生活。当帝国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特别是当英国在种族和科技上都产生优越感之后,环境之谓,越来越变成解释两国间巨大鸿沟的一个因素。
1700871814
1700871815
譬如说,印度的季风气候,这在印度农业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每年的西南和东北季风降雨的循环,在印度的气候里不仅仅是个“主要因素”,而且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很多方面发生作用。所以,这揭示了印度的“自然脾气”,在印度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份量。季风提供的雨水,必须满足横贯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但是如果季风像19世纪下半叶那样,降水太少,那么干旱和饥荒就会接踵而至。按帝国地理学家霍尔迪奇(T. H. Holdich)的说法,季风“每年拯救上百万完全依靠土地过日子的印度人,而季雨的好坏,就是衡量丰收或饥荒的标准;如果风调雨顺,印度人就过得很好,如果雨水不足,那就意味着饥荒、痛苦和死亡”3。
1700871816
[
上一页 ]
[ :1.700871767e+09 ]
[
下一页 ]